中国治污,反会加剧空气污染?
柴静的《穹顶之下》一经发布,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巨浪。其火爆程度史无前例,短短一周时间有3亿多国人观看。外国也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污染现况究竟有多严重。
前几天外媒报道了一则新闻,说中国空气污染或导致了美国雪灾。
通过NASA模拟的动画显示,各种颜色的漩涡代表了大气中的气传播颗粒物。其中,蓝色的是海盐颗粒,橙红色的是来自沙漠的尘埃颗粒。黄绿色的是燃烧排放出的烟尘,化石燃料/火山活动制造出的硫则以白色显示。
我们可以看到,白色所表示的中国和东南亚燃烧煤炭排放物往东飘散,和太平洋上空的暴风雨混合在一起。物理学家蒋红涛说,这些暴风雨对美国冬季的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太平洋产生的暴风雨向东北方向移动,有些飘到美国西海岸,就造成了当地的雨雪天气。另一些往更北面的加拿大移动,暴风雨在加拿大产生的活动可以改变整个美国的天气。
亚洲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怎么会有那么远的作用距离,甚至可以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的暴风雪?因为空气污染物让暴雨云团更大、更重、降水量更多。蒋红涛在去年一份报告中说,空气颗粒可以作为云核,助长云的形成。颗粒让水蒸气有了凝结的核心。
由此可见,中国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前几天,我的狗患了上呼吸道感染,医生说是因为空气质量太差……狗犹如此,人何以堪?
今年2月,鲍尔森学院发布文章警告说,如果中国仅仅是关注改善空气质量,实际上只会增加碳排量。短期内用单一手段掐掉污染可能对环境有长远影响。
该研究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副教授Valerie Karplus认为,运行除污设备也需要能量,而且除污设备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他认为,污染控制设备的实际效果可能导致排放二氧化碳量比以前更多。
中国治理污染的一条路是减少煤炭用量,2014年中国就成功减少了煤炭使用量。但在中国,煤炭是廉价和最充足的能源资源,煤炭被替代的越多,经济背负的成本也就越高。当前看来,弃煤转用清洁能源并不便宜,监管者只能求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技术。这些末端治理技术虽然安装和运行成本都不高,在中国也已经到位,不过要从煤炭转变到其它能源,成本会增加,所以末端治理的普及率也会增加。
燃烧煤炭产生的副产品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通过一系列复杂反应,形成了PM2.5细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要清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工厂要在烟囱上加装洗尘器。不过洗尘器的能耗非常大——所需要的巨大电力依然需要燃烧化石燃料。
Karplus说,一旦选择了清洗污染物这条路,就放弃了核能或者可再生能源等其它替代性能源方案——那些可以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方案。
文章建议,如果给碳排放定价收费,也许可以成功解决环境变化和空气质量两个问题。无论是采用碳排放税还是排放交易体系,给碳排放收税可以刺激那些碳密集型企业选择更加清洁的能源,欧洲已经这么做了。
中国不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而且一直在修订之中,关键问题是法律如何执行。作为对比,美国环保署有约1.7万雇员,中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只有约300人。
美国史密斯学院研究中国思想史的Daniel Gardner教授说:“即便在减少污染的前提下,他们依然被要求要维持经济增长。我觉得我们正在目睹中国进入转折点,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环保成本、环境后果……面对中国所有的这些污染问题与困难之处,我觉得政府很会说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否能够有效解决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