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功力超过你一百倍的人
——读《文学回忆录》
这套书购入许久,一直未读,想着这么好的书,一定要抽出大空来读。后来其他的书读了一堆,这套“好书”竟一直未读。
终于在去年国庆假期拿起,没想到一读就放不下,两本书很快读完。一遍后,意犹未尽,又大体翻了一遍画线的部分,还把重要的段落贴上了标签。
至此,才敢写写感想。一托又是两个月。
一、
“博学虽然可耻,但使人心宽,心宽而不体胖,希望大家尽量博学吧。”
这本书虽不是木心先生亲手写就,由陈丹青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从讲课到听课再落实到文字,或有差异,但木心先生的才华横溢仍溢出纸背,满纸金句信手拈来。
有些句子,读了不止一遍。当时听课的人为之一振,这些句子变成了文字后,透过纸面,今天仍能打动每一位读者。
木心先生是一位艺术家,又具有学者的广博。讲述文学史,如木心先生所说,是个人的文学史观。文学史的大纲与脉落大致相同,虽然解读的角度不同,尼采依然是那个尼采、柏拉图依然是那个柏拉图,但每个人眼中的人尼采与柏拉图却不一样。
在木心眼中,这部文学史是温情的、浪漫的,又不失理性的。他说,一个艺术家要具备三个要素:头脑、心肠、才能。用这三个要素来衡量木心先生讲述的文学史:整个课程的构建无疑是具有头脑的,木心采用了中西方文学史互相贯穿的主线,同时代的作家作品穿插而行,虽然独立成章,但也能互相呼应。
心肠在这个讲述中体现得最明显,读到一些段落,经常为他的善意所感动,再好的文字如果打动不了读者,那也是惘然。木心在评述作家与作品时,带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他并没有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品之上,更多的是感悟,他读作品的感悟,他读作家的感悟,这是木心先生独有。在文字间闪闪发光的是心底的那份善意。
才能最难得,可遇不可求。木心这样评价“《红楼梦》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看到这句话,我几乎惊在那儿。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精当的关于《红楼梦》与诗的比喻。之前,有人说《红楼梦》的诗好,有人说诗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总觉未能完全表达诗与书的关系。直到看到这句话,真是最完美的表达。也只有木心能轻飘飘地诠释出如此完美的断句——水草脱离水,那还有什么意义?读《红楼梦》,如果只看水草,少了水的灵动,水草也只是草而已;如果水里无草,就少了意蕴与况味。水与水草缺一不可。
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木心能表达得如此透彻?除了本身与生俱来的智慧外,就是后天的努力。木心的阅读之广,令人惊叹。从古至今,从西到中,作家与作品,他熟记于心,他能准确地告诉听课的人,哪些作品必须读,为什么要读,哪些作家值得一看,看的理由是什么——只有之前广博深入的阅读,才能有精确的推荐。看这本书,我顺便把木心推荐的作家与作品记下来,备以后查看。一本好书,就是你在看这本书的同时,又找到了下面要看的书。
木心说,博学使人心宽。此话不假。用在木心身上犹甚。整部书,都未看到木心的怒气与怨心,虽然他有许多机会表达个人感受,但他平心静气,不透露半点。这不大可能是有意为之,是他心宽至极,根本未把这些放在心上。他讲到随母亲逃难,在路上母亲给他讲杜甫的诗。本是一段慌乱、急迫的路程,却变成了学诗之旅。母亲的淡然与优雅是日后成就木心的基石。
“知识、学问,使人通达,使人平静。也有人得点知识,张牙舞爪,日夜不得安宁。”木心在最后一课如是说。
二、
“兰姆写得这么好,我怎么办呢,也只有好好地写”
所有热爱读书的人,最后总得找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写作。把心底的那些感悟通过笔端流淌下来,是每个读书的人最终的出路。木心说,“写作的幸福,也许就在这静静的狂欢,连连的丰收。”
木心的文字精简,就连他的讲课笔记,几乎无一个字的废话,不多说一字,也不少一字,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非一日之功。在这部书中,可随处可见他语言的圆润与优雅,举手投足间,那份温润让人羡慕不已。这样的功底,不是一日练成。在这部书中,木心没有讲到他的创作生涯,只有一处提到,建国十周年时,他在家里写作意识流作品。
这样的功夫是如何练成的?不得而知,他也说,“兰姆写得这么好,我怎么办呢,也只有好好地写。”他还说,“天才是什么呢?至少每天得写,写上十年,才能知道你是不是文学的天才,写个九年半,还不能判断呢。”
看到这一句,我释然。当我对写出的文字不满意时,当我羡慕别人的有模有样的文章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积累不够。文字是需要积累的,一天不写,不至于面目可憎,却也生疏不灵活起来,一周不写,就渐渐朽涩无法再看。累积需要由量变到质变,就算写上九年半,都不能判断成与不成。而如今,哪等得了九年,甚至一年过后见不到效果,就放弃了不写了。
我不是天才,更需要十年以上的磨砺。写作的孤寂只有写字的人能懂。
在这部文学史回忆录里,我也瞅到一些端倪,或者挖掘到了一丝写作的秘密。
“作文第一要务是简练。简练就是准确,就是达意。”木心在某节课里说道。他就这么轻意地透露了一个关于写作的惊天秘闻。
简练,简练。木心用直指人心的方式说了出来。在之前,史蒂芬.金也写过,他写完一篇文章,要去掉百分之十以上的字数。木心说了要求,史蒂芬.金说了方法,二者合一,才是完美。
木心说,简练代表写作者最大的真诚。看一篇文章,当被写作者的文字绕进一团迷雾时,恨不能替他削去枝节。养过花的人都知道,花要想长得好,必须修剪枝桠,留住有用的,花才能茁壮、有形。写作和养花一样。一篇简练的表达清晰的文章,读完后能让人口齿留香,回味不已。
木心在书中多次提到福楼拜与莫泊桑师徒。福对莫要求,你所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唯一恰当的词,“一是最准确的,二要最美妙的”。
这些足够我在写作的路上跋涉许久。
三、
“世界上的书可分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
我曾把书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过的,一类是没看过的。看过的书,平均用力,看过的也大都只是看过。
在这部书中,木心讲了许多作者和作品,古今中外都有涉及,足以看到木心庞大的阅读量。那些看过的书,在木心的眼中并没有成为过眼云烟,相反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让他随意运用。除了读书用心与否外,再就是阅读的方法。
读书不易平均用力,在木心看来,世界上的书可分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他所说的浅读与深读,按我的理解,浅读浮于表面,深读需字字追究
深读的书不易浅读,木心举例,《道德经》要深读,浅读只会讲谋略,老奸巨滑,深读会炼成思想上的内家功夫;《离骚》宜浅读,只读到文字的唯美就很好,再深入下去,就是爱国、殉情。
什么样的书易深读,什么样的书易浅读,这需要个人的判断与智慧。只有读得多了,才能有些见识,知道哪些书该深读,哪些该浅读。读书肯定是要走一些弯路的,有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用力过多,到最后大有悔意,平白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只有这样的领悟,才能避免以后少走弯路。
木心还是不小心透露了秘密:“我读书的秘诀是:看书中的那个人,不要看他的主义,不要找对自己味口的东西,要找味道。”
我个人的体会,对味口的书读得快,喜欢读,但读来读去,就是那一类,并不能有多少增益;对味道的书则不同,与个人品味匹配,提升个人素质有助益。
《文学回忆录》也是值得深读的书,前前后后粗粗细细大概看了两三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和体悟,这些感悟不仅对了解文学史、对读书写作有帮助,还对做人处事的心态与态度有提升。说的是文学,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
木心的语言,不盲从、不拖泥带水,优美准确,这样的功夫肯定不是一年习得,这也验证了他的话,“那个才气超过你十倍的人,你要知道,他的功力要超过你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