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故事爱小说

秀兰的心愿

2018-02-01  本文已影响83人  惠芝兰心

  每到晴好的日子,秀兰都会带着大女儿出门散步。一路上遇见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林林总总一群人,秀兰都会热情地报以微笑,转而收获一批怜悯、嘲笑、赞许的各种眼神。

秀兰的心愿

【01】

  秀兰出生在鲁豫皖交界处的农村,那里曾经是黄河改道后形成的黄泛区。这里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庄户人的日子过得总是紧紧巴巴。尤其到了春荒时节,地里甚至有时连野菜都难以觅寻。

  母亲在生秀兰时,因为难产而去世。秀兰从生下来就没了娘亲,是奶奶用米汤把秀兰一勺一勺喂大的。父亲在秀兰六七岁那年,总说胃疼,乡下缺医少药,起初以为受了凉,也没太在意,就一直硬挺着。直至后来大口大口的吐血,送医不治,也离开了人世。

  此后秀兰和奶奶相依为命。瘦弱的秀兰拽着奶奶的衣角跟她下地拔草,学着奶奶的样子做女红,学厨艺。就这样,苦日子在街坊四邻的帮衬中一天天过去,秀兰也渐渐长大了。偶尔闲暇时,路过村小学,听到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秀兰就会停下脚步,心中向往的向教室的门窗望一望。次数多了,学校的周老师和秀兰就熟识起来,一看到她就会和蔼的和她招呼。

  周老师身材修长,和善儒雅,带着一副缺了腿,用一根细麻绳连起来的近视眼镜,常常腋下夹了课本,迈着小碎步匆匆地来去。一路上不管碰到村里的老少,都会笑眯眯地的点头问好。

  周老师妻子是个病殃子,家里一年四季都飘着中药味。孩子大大小小五六个,常常新鞋还没做好,脚指头就已经耐不住寂寞,开始探头探脑的出来张望了。

  因为两家住得不远,秀兰得空就会到周老师家串门。时常也帮着周老师的妻子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他们一家人对善良懂事的秀兰喜爱有加。周老师空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教秀兰识字。渐渐的,秀兰就会笨拙的握着笔,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还能磕磕绊绊的帮乡邻看些简单的书信。

  秀兰长到了十六七岁时,已出落成苗条俊俏的大姑娘了。每次和奶奶去赶集,那两条油乌发亮的大辫子如风吹杨柳般,随着秀兰婀娜的腰肢摆动,一路上总是吸引一些同龄小伙子的目光。

  快过年的时候,周老师的内侄子从外地来看他。恰巧秀兰正和周老师的妻子坐在堂屋里,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商讨着过年该给孩子们做什么样式的衣服。

  小伙子个头高挑,鼻直口方,一双眸子黑亮,穿一身制服,进屋后和秀兰四目相遇的一刹那,眼中闪过一丝惊异,和善的对秀兰笑了笑。秀兰瞬间羞红了脸,赶紧收拾东西低头跑出了屋子。

  他痴痴的望着秀兰跑去的方向,问他姑父:“这个女孩真漂亮!谁家的?”

  “隔壁你张奶奶的孙女。”

  周老师说,“她手可巧了,做的鞋样子好看还结实。心眼也特别好,这几年要不是她经常来帮着你姑缝缝补补的,我都不知道这日子咋过呀,真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

  周老师看着侄子怔怔的神态。

  “哎,该不是你看上这姑娘了吧?这好办!我明天就去给你提亲去。”……

【02】

  结婚后,秀兰生平第一次坐火车随丈夫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他工作生活的地方。

  这里是渭北高原上的一个小城,地形复杂,有山、峁、塬、河、川等等。小城处在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要道上,坐落在一条川道里;穿城而过有一条河,日夜不停地唱着歌,哗哗的流淌着。小城人口不多,人们分散居住在河道两岸及两边支流冲出的沟岔里,所以这里的地名大多用这个沟,那个沟的名字居多。

  虽说小城不大,却工业发达,煤炭、陶瓷与建材水泥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两条铁轨从这里伸向远方,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秀兰刚来的那段时间,每天一闲下来,就会来到铁道边。看着隆隆的燃煤机车,一声长鸣,喘着粗气,呼哧呼哧,哐当哐当的拉着长长的一列车皮,把这里一车一车的煤炭运出去;随后又把小城所需的各种各样的日用品拉回来。秀兰数着一节节的车皮,出神的想象着外面神奇的世界,幻想着兴许哪一天又可以做火车回老家去看奶奶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能在铁路部门工作,那是很引以为豪的。丈夫就在这两条铁轨之间做巡道工,每天要来回巡视几十公里。

  秀兰小两口和公婆一家同锅共勺。丈夫弟兄三个,一个妹妹。哥哥远在外地工作,妹妹是医院的护士,小弟正上初中。公公是个矿工,说话声音洪亮,肩阔挺拔,憨厚朴实。婆婆个子不高,清瘦严肃,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一字不识,且思想守旧,重男轻女,尤其钟爱她的小儿子。小儿子也争气,学业优秀,勤快俊朗,人见人爱。

  因为秀兰从小就没有母亲,打结婚起就把公婆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家务活自己大包大揽一个人做,尽量少让婆婆动手。公婆饭后和左邻右舍们在一起唠嗑,只要一提起秀兰,两人异口同声的都会竖起大拇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相随。有一天,小叔子在学校上体育课时,忽然一下子晕倒了。老师同学赶紧把他送到附近的诊所,医生检查后建议赶快送大医院。家人把他送到当地最好的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是白血病,这对公婆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全家人全力以赴给他治病,秀兰每天往返在家与医院之间,给他们送饭。……半年后,小叔子最终还是撇下公婆去了西天,婆婆终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

  小姑子人长的漂亮妩媚,因为工作好,追她的人不下十几个。亲朋好友给她介绍了好几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对象,可她一个都看不上。自己却私下喜欢上一个从四川来打家具的小木匠,最后竟然连工作都不要,两个人私奔了。婆婆每每想起这事,就恨得牙根痛!

【02】

  秀兰结婚后的第二年,有了身孕,丈夫和婆婆都很兴奋。婆婆天天变着花样给秀兰做好吃的,盼着早点给他们家添个大胖小子。十月怀胎如愿以偿,生下一个七斤重的男孩,全家人高兴坏了,婆婆和公公筹划着满月时,一定要摆上几桌酒席庆贺庆贺。

  谁料,月子里孩子偶感风寒,半夜里发起烧来,丈夫恰巧上夜班又没在家。秀兰年轻没经过事,急的直哭。

  婆婆安慰秀兰说:“没事,小孩子家哪能没个头疼脑热的。”说着就从柜子里找出半瓶白酒,又拿来一团棉花,沾了点白酒,给孩子前胸后背,手心脚心额头擦了擦,说:“没事,把被子盖好捂一捂,发发汗就好了!”

  谁知,挨到后半夜,孩子高烧还是不退,快天亮时就抽搐起来。秀兰吓坏了,赶紧喊婆婆过来,公婆一看情况不妙,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秀兰要跟着一起去,被婆婆拦下了,说:“你还没出月子,先别出门,我和你爸去就行了!”

  等把孩子抱到医院,医生一检查,严厉的训斥道:“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抱了一个死孩子来了!”婆婆一听,瘫软在地,放声大哭,捶胸顿足“都怨我啊,都怨我啊,我的宝贝孙孙啊!呜呜······”

【03】

  两年之后,秀兰从丧子之痛中渐渐走了出来,又怀了身孕。

  秀兰家住在离市中心不远的美溪沟,沟里有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流,水很清。春天溪畔会开满五颜六色的小花,秀兰会到这里捡挖鲜嫩的野菜;夏天暴雨来了的时候,经常会从山顶冲下大量的黄泥浆,甚至冲毁紧靠溪边的房舍,所以人们大多选择住在半山腰处。

  沿着半山腰有一条刚刚能过架子车的石子路,住户们沿着路向上一层一层的砌窑洞,盖瓦房。秀兰家住的是一孔砖窑,门前自己又盖了一间瓦房。公婆住窑洞,秀兰两口子住瓦房;厨房在窑洞的前半部,后面住人。每到阴雨天,柴火太湿,每做一顿饭,浓烟把人呛得眼泪长流,咳的人都有点喘不过气来。

  一天,婆婆吃过饭后从外面遛弯回来,一边用布条掸子掸着自己身上的尘土,一边和公公商量。说在沟畔看到有废弃的砖块,可能是谁家拆房子留下的地基,咱去把砖清理一下,搬回来,再打些土坯就可以盖一间厨房了。

  “我最近上班又忙又累,哪有时间去干那活!”公公靠着床头,吐出一串长长的烟圈,闷声闷气地接话说。

  婆婆一听,脸色立刻阴暗下来,把手里的拂尘往床上一摔,声起八度的说:“你只知道进门就端碗,那知道我们做饭人的难怅!”

正忙着收拾灶台的秀兰,一看老两口开始拌嘴,就赶快笑着劝道:“妈!我爸没时间,我不是在家嘛!明天咱娘俩去。咱们先把砖砍好,等哪天他们下班回来早,帮忙往家搬不就行了。”

  第二天早上,天刚麻麻亮,秀兰和婆婆就起床了。把头天晚饭剩下的饭热了热吃了,就拿了瓦刀一起到沟畔去砍砖。

  夏天的清晨,风顺着沟底徐徐吹过来,仿佛一只温柔的手在撩拨着额头上散乱的刘海,风中带着青草甜甜的味道。上学的孩子,上班的行人,一个个匆匆地从她们身边擦肩而过,沐浴着晨光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秀兰和婆婆到了地方,各捡了两块砖垫在屁股下面坐着,接着就用瓦刀撬起地上的砖块,砍去粘连的灰。不一会儿,就清理出一大堆砖块。

  渐渐的太阳越来越高,越来越热。汗水顺着鬓角,脖颈流下来,痒痒的;流到眼里蛰的眼都睁不开,秀兰不时的用手背擦拭着;衣服被汗水紧紧贴在后背上,又痒又湿。看看剩的不多了,就咬牙坚持着,终于砍完了最后一块砖。

秀兰松了一口气,放下瓦刀,锤了锤自己酸痛的腰,扶着身边的砖块慢慢站了起来。刚走两步,就觉得一阵眩晕,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摔进路边的水渠里,腰部被渠沿重重的咯了一下。

  婆婆吓坏了,丢下瓦刀脚不沾地的跑过去扶起秀兰,“哎呦,我的小祖宗啊!你可不敢有什么闪失啊,咋样,没事吧?”

  秀兰忍着痛,揉着咯得生疼的腰部说:“没多大事,歇一会就好了。可能是天太热了,坐的时间太长了吧。”

晚上,秀兰躺在床上,感到肚子隐隐作痛,下身似乎有液体流出,起身打开灯,用手纸一擦,看到有少量的鲜血,知道坏事了!转头看了看床上鼾声如雷的丈夫,也没敢吭气。

  第二天早上,秀兰起床后就到沟口的妇科诊所去了。医生检查后,嘱咐要卧床好好休息,给她打了一针,又给开了一些保胎药。

  过了两个月,孩子最终还是早产了。是个女婴,只有三斤八两,小脸皱皱的,头发都没长全,先天不足。

  婆婆一看是个女孩,满脸的不高兴,“怎么又是个赔钱货!”

  秀兰丈夫也不高兴了,“赔钱货又咋了,又不让你赔!”

  自从有了女儿,丈夫每天下班就早早赶回家。洗尿布,喂水,做饭,抱着女儿转着圈哼着小曲,轻轻的摇着哄孩子入睡。仔细评判着孩子的眉眼像谁,拿出字典翻找着合适的字,和秀兰讨论着孩子取哪个名字好。出门去买菜,邻居同事都调侃说他自从当了爹,整个人都发着光。

【04】

  秀兰丈夫的哥哥本来早已成家,因为夫妻俩脾气不和,两口子天天打架,最后一拍两散离了婚。

  婆婆为这事天天叨叨,哥哥每次一趟回家,婆婆就张罗着他的亲事,最后架不住婆婆的催婚,就答应了婆婆在老家给他找的对象。

  准备结婚时,对方来家里看了结婚家具,嫌样式不好看,有意见。婆婆怕婚事不成,就惦记秀兰房里二儿子自己亲手新打的柜子。

  这个事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婆婆如果好好和他们商量,秀兰觉得换换就换换,家具嘛,只要能用就行。可丈夫一直觉得婆婆偏爱哥哥,又嫌弃秀兰生了一个丫头,一直对秀兰没有笑脸;从来不进他们房门,所以心里有满满的怨气,就没有答应她。

  女儿刚过了百天,一天傍晚,婆婆吃过饭后,破天荒的到秀兰房中来了。丈夫正坐在沙发上,一边津津有味看着武打电视,一边和秀兰模仿其中搞笑的故事情节;秀兰忍不住咯咯地笑着,欣赏着丈夫的表情动作,盘坐在床上给孩子喂着奶。

  婆婆一进门,就撇着嘴说,“哟,瞧你们的小日子过得多滋润!你现在行了啊,又有老婆,又有孩子还有电视看。哎,只可怜我那苦命的大儿和短命的小儿啊!”说着说着就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哭起来了。

  秀兰丈夫心里的火,腾得一下就被点燃了,“你这么说,他们过得不好都怨我了吗?”

  “怎么不怨你,让你换换柜子你都不愿意,我真是白养你了!”婆婆止住哭声说。

  丈夫一听气的昏了头,“那好,柜子给你!我现在就让秀兰回她娘家去!……正好你也嫌她生了个女孩,一块带走!要不然就把孩子摔死算了!”说着就从秀兰怀里抢孩子,秀兰吓得紧紧抓着孩子不放手,孩子吓得哇哇大哭,争夺中丈夫手一松,孩子的头重重的磕在了床沿上……

【05】

  这件事之后,秀兰就发现孩子有点不对劲,经常不定时的发烧抽搐,有时双拳紧握,牙关紧咬,口吐白沫;秀兰丈夫此时才为自己当时的莽撞,后悔不迭的捶打着自己的头……

  从那以后,秀兰夫妻就走上了半生求医问药的漫漫长路。

  为了给孩子治病,两口子南下省城,北上僻壤;跑遍了所有能到的医院,求遍了所有能求的医生,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甚至于神婆道士。几年下来,秀兰两口子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不少的外债,可孩子的病竟然没有一点起色!七八岁了也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十几岁了走起路来歪歪斜斜的。

  丈夫看秀兰每天唉声叹气的神情,就安慰她说,“咱们趁年轻再要个孩子吧?这样等我们老了,她们也好相互有个照应!”

  就这样秀兰又有了小女儿,小女儿聪明乖巧,十分讨人喜欢。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学业优秀,善良懂事,有了好吃的总是先给她姐姐分享。小时候经常奶声奶气的对秀兰说,她将来一定要当医生,把姐姐的病看好,这样就可以和她一起出去找小朋友玩了。

【06】

为了给大女儿看病,秀兰两口子债台高筑,生活陷入困境。指望她丈夫的工资还债,实在是杯水车薪。

  这时秀兰想起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个老乡会修鞋的手艺,就抽空去找了老乡。跟着她学了两天,自己就筹钱买了修鞋机和工具,让丈夫帮忙做了一个小木箱子,装修鞋的工具和辅料,打算在他们住的美溪沟口最繁华的地方摆一个地摊。

  天蒙蒙亮秀兰就起床做好早饭,打发丈夫和小女儿上班上学后,然后给大女儿一口口喂饭,自己顺便也吃点东西。一切收拾妥当,把大女儿暂时交给婆婆照管着,秀兰拿了两个小马扎,用扁担一头挑着补鞋机,一头挑着木箱就出摊了。

  刚开始有点抹不下脸面,怕熟人认出来,秀兰用方头巾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沟口摆摊的人不少,卖菜的,卖肉的,卖水果的,卖买小百货的……热热闹闹,一家挨着一家;叫卖声此起彼伏。

  秀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挡,刚刚把鞋摊摆好,一个高胖的女人就推着一辆自行车走了过来,车后座上用一根杠子担着两筐苹果。“谁让你摆到这里的?这是我的地方,我天天都在这里摆摊,让开!"

  “这怎么会是你的地方?这是马路边,谁都可以摆摊的。"秀兰刚刚说完,胖女人已经卸下苹果筐子,一手一筐提着走过来,放下筐子;接着二话不说提起秀兰的修鞋机,顺手就给扔到了马路上。

  秀兰气得嚷道:“你怎么这么不讲理啊?大家给评评理,看看是谁先来的!"说完向四周投去求援的目光。

  周围摆摊的人只是木然看了看,转过头自顾自得照顾着自己的生意,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秀兰气得泪花在眼圈中打转,无奈的只好默默收拾好自己的修鞋机,挑起担子另外找地方。

  转来转去,最后终于在一个背街小巷子里,找了一个背风向阳的地方安顿下来。连续几天没有一个顾客光顾,路过的人只是好奇的望一望,几天了也没接到一个活。

  晚上回家,丈夫劝秀兰实在不行就算了吧,别受那份委屈了。秀兰转过头,看到大女儿正直着眼睛,歪斜的嘴里流着口水对她咿咿呀呀;心里一阵酸楚,咬了咬嘴唇,暗暗下决心无论多难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

  有一天中午,秀兰刚刚出摊不久,来了一个小男孩,手里拿了一双破了洞的球鞋,走到秀兰的补鞋摊位前。小声怯怯的说:“阿姨,我爸妈上班没在家,明天才能回来。我们学校今天下午要比赛,你能不能先帮我把这双鞋补一下?……明天我爸回来,我再给你送钱行吗?”小男孩用乞求的目光看着秀兰。

  “没问题!”秀兰伸手接过他的球鞋,又指指他面前的小马扎。

  “你坐下等会,很快就好!”不一会儿,秀兰就把补好的鞋递给他。

  “谢谢阿姨!多少钱?我明天给你送来。”

  “不要钱,只要不耽误你参加比赛就行!”

  “真的啊!阿姨你太好了!”小男孩兴奋的直道谢,“阿姨,再见!”说完就一蹦一跳的走了。

  看着小男孩活泼可爱的样子,秀兰心想,大女儿要是和他一样健康该有多好哇!心中不免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老顾客多了,每天也能收入几十块钱。晚上收摊时,秀兰一遍又一遍数着手里的一沓皱皱巴巴的毛毛钱,块块钱,心里感到踏实又开心。

  夏天的日子还好过,一到了冬天,寒风顺着河道吹过来,呜呜作响。吹到脸上身上像刀割一样刺骨。手指头像被猫咬一样疼,粗糙僵硬的手指,一不小心就会被衲鞋的锥子刺破,旧伤未愈新伤至;两腿也患上了关节炎,常常半夜从梦中疼醒。当她翻身看到旁边床上睡着的两个女儿,看着甜甜睡梦中可爱的小脸,身上的病痛立刻就会好了许多。

  寒去暑来,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秀兰逐渐还清了所有的外债;还住上了丈夫单位分的两室一厅的楼房,单位领导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专门照顾给分到一楼。

  小女儿学习优异,顺利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该上高三的时候,为了让小女儿能顺利考个好大学,秀兰决定不修鞋了,全心全意的照顾两个女儿。

【07】

  大女儿到了青春期,身体发育很快,傻乎乎的也不知道饥饱。她爸爸总怕她饿着,每天秀兰给喂过饭后,他又接着喂,大女儿被养得又高又胖,体重快有160斤。每天用轮椅推着她出去晒太阳,她都会开心的哇啦哇啦手舞足蹈的乱比划。邻居们一见她出来玩,“傻妞,今天打扮的真漂亮!是相亲去吗?",“傻妞,你的新衣服真好看,给我穿吧?",大女儿总是急得脸红脖子粗哇哇乱叫,引来邻居们的一阵善意的哄笑。

  不管外人用什么眼神看这一家人,秀兰心里觉得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觉得幸福其实一直没有远离他们,更没有觉得大女儿是他们的负担和拖累。

  流云飞转,光阴似箭,一晃大女儿已经38岁了。这期间,秀兰夫妻一边服侍公婆,一边给女儿看病。几年后公婆先后下世,小女儿也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女儿学习刻苦,最后以研究生学历从医学院毕业,在省城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两年后自己又找到一个理想的对象并成了家。

  每逢周末,小女儿都会打电话来,问一问秀兰两口子和她姐姐的情况,隔个十天半月就会回家一趟,给秀兰两口子和她姐姐买些衣服,顺便带许多好吃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看着电视,谈着她们小时侯的趣事,时不时会有笑声从她家开着的窗户中飞出。

由于常年照顾大女儿,每天例行的洗洗涮涮。让秀兰两口子都患上了风湿,手指变形,关节肿大,两腿僵硬弯曲,走起路来时常一瘸一拐的挪移。社区的工作人员得知她家里的情况,专门派人为秀兰和大女儿办了居民医保,自此秀兰再也不用为看病而担忧了,秀兰觉得此时的太阳格外温暖。

【08】

  今年过完年后,不知从哪天开始,秀兰的大女儿忽然就不好好吃饭,而且大小便也经常失禁。眼瞅着人一天天的瘦下去,秀兰心里着急上火,怎么哄都不行。大女儿身量又重,他们两口子扶不动她;就给远在省城医院的小女儿打电话说了情况,让她带着听诊器回来给她姐姐先看看。

  小女儿接到电话,当天晚上就从省城赶了回来。到家一检查,说心肺好像没有多大的毛病,又抽了点血拿到医院里去化验,第二天结果一出来,是严重的糖尿病。

小女儿说:“必须要住院!这样吧,让我姐住我们医院,这样我就可以随时方便照顾她。”

  在省城的医院,秀兰两口子整整陪护了三个月,大女儿的病情才基本稳定了下来,出院回家了。

【09】

  接下来的日子,还是洗洗涮涮,在一日三餐的忙碌中度过。每到晴好的日子,秀兰就会推着大女儿出门散步,在楼前空地和邻居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时间一分一秒在闲暇中晃过。

  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大女儿的病又忽然加重,这次引起了严重的肝肾衰竭。白天晚上听着她一声接一声痛苦的呻吟声,秀兰夫妻俩的心仿佛被一把小刀在上面一下一下的划过,干着急却又替不了她,只能在病床前握着她的手,默默地流着泪祈祷老天爷,让这傻妞少点痛苦,早日康复!

  虽然她不会叫爸爸妈妈、不会唱美妙的歌、不会跳欢快的舞、不会帮他们做任何事;可她毕竟是秀兰两口子的孩子,是上帝赐给他们的礼物!虽然是折了翅膀的天使,可在他们心中是无可替代的!

  愿上帝能细心修复好她那折断的双翼,从此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在幸福的国度遨游,欢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