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标签化,我有看法

2018-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steven_young

        妈妈是个情商极高的人。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无论在京剧班还是国画班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人,虽然技艺算不上一流的,但社交绝对是那种少了她就凑不成局的关键人物。

        前天我转发朋友圈一篇2.6万字的长文,现在身边的朋友有耐心读长文的越来越少。我于是这样写的推荐“教科书般详实的记录了一个普通流感病患,从发病到离世的全过程。文字特别长,打开后,点击右上角三个点把字体调大,方便阅读。以前发朋友圈发现好文章都会写上‘推荐’阅读,但这篇文章我愿意把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来‘请求’大家把它看完。因为你们都是我的至亲挚友,愿你们一切安好。”

       

        发过后,很快有几个点赞的,但只有一个评论的,说看完了。他们看的好快啊。心里不免有种知音难觅的失落。于是逼着爸爸看,老爸看到病人受苦的地方就不想再看了,怕影响自己过年的好心情,说了一句“啥事儿都该着(zhao二声,东北话,意思是命中注定)”就不在看了。

     

        我又让妈妈看,妈妈翻了下前面的目录就说曾经看过,我知道她可能看过,但不可能读完过。因为她看书就会犯困。我说,往下看,她看了几段就试探似的问我。

        你是想让我看这句吗?“……”。

        不是。

        看了一会儿又问,你是想让我看这句吗?“……”

        也不是。

        妈妈已经习惯去分析别人的做事动机和目的,对于她来说这只是习惯而已,并无它意,我也很理解她,又很无奈。

        的确,这样抓重点,贴标签可以指导我们快速识别“好”,“坏”,分清“美”,“丑”判断“对”,“错”。我也知道做事要提高效率,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仅凭一句格言是不可能得诺贝尔奖的,如果没有深刻的论述和全面明晰的背景介绍,作者的传达就会失真,读者的体会也难免浅薄。当初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绝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真的有话要说,而且是必须要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相信,这段话只是作者心中的一颗苗,他希望给你的,是满眼的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