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 Training 记录、收获与心得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姜信宝BoB宝宝说

转自学员Leon的总结

5.16 ~ 5.17 参加了捷行与 Bob 老师组织的 CSM 双 CST 讲师认证课程,收获远超出预期。

我是编程出身,11 年开始,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17 年正式使用 Scrum 作为敏捷开发框架,也开始接触 Agile,过程中慢慢学习、摸索和运用 XP、TDD、BDD、DDD 等思想和方法,从 Coding 到 Team Leader(兼职 Scrum Master),到现在全职做 Scrum Master。

本以为自己"经验丰富",对 Scrum 框架的理解"非常透彻",想通过 CSM 认证后,向 A-CSM 进阶。然而两天的课程下来,还是给我带来不少收获。

两位老师都有各自的风格,Jim 老师有国际软件公司的经验,Bob 老师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经验,两位老师轮流教学,虽然部分内容会重合,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与角度下,总能让人 ~ Aha / Wow / Ya。

记录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两天的认证课是通过 Zoom 在线学习,我们小组在共创的过程中,还用到了石墨和 Teambition。

在线的好处就是打破了地域的边界,能和不同地方的学员一起交流,以北上广深居多,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除了互联网行业,还有制造业、传媒业,金融业等,有开发、技术管理、项目管理、咨询师、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噢!为什么不参加 CSPO)等。虽然大家对 Scrum 的经验各有不同,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哈哈。

在线的坏处就是互动不方便,有时候会受网络波动的影响,当然两位老师设计了不少互动的环节,通过 warm-up、在线画画、分组交流、小组课堂练习、课堂提问等,让大家保持互动与反馈,当网络抖动的时候,也会停顿休息下,保证课程的质量。

课堂中老师会通过画布,边讲边画,让课堂变得有趣,从而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很赞。

两天的学习内容很多,节奏也很紧凑,从 Agile 的思想,到 Scrum 的 3355、PBI、DoD、Kanban 等等,经过这次体系化的学习,让我把所积累的知识再串联与梳理一遍,特别是 Day 2 下午的课堂练习,模拟了 3 个 Sprint,让我们每个人都 Inspect 自己的学习成果,十分受益。

以下图片请点击原文查看

Bob 老师:敏捷宣言

Jim 老师:Scrum 的使用场景

Bob 老师:AC 与 DoD(验收标准与完成的定义)

我们小组通过在线白板一起画的图:Scrum 5 个价值观

Sprint 实战练习:Scrum 宣传视频

小伙伴做的视频(专业),完美阐释什么是特性团队:跨职能的,面向最终用户交付完整价值 :)

我们小组通过石墨文档,一起记录,共同完成课堂练习:副本 CSM Training 共享文档

收获

Scrum ≠ 快速交付,Scum 是快速获取反馈

同样是两个月后上线,Scrum 会分解出 4 个 Sprint(2 weeks length),每个 Sprint 都可以接收 Stakeholders 和 Customers 的反馈,而且团队定期回顾检视,能及时优化产品,改进开发过程,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交付更有价值的产品,所以快速交付是成果,而且需要学会与时间做朋友,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团队成长的时间,而不是压力。

增量交付 ≠ 发布上线,增量是指 Sprint 完成的可用且符合 DoD 的总和(由产品负责人决定什么时候发布)

17 年 ~ 18 年,在公司 Scrum 框架的指导下,我们团队每次 Sprint(2 周) 结束后,都要发布上线,当时 DevOps 还不完善,每次上线都很折腾,而且上线后,有些客户还有意见,说我们更新太频繁,刚学会使用,又更新了。对交付的误解直到学了课程后才明白。

PBI(Product Back Item):ODDE、3C、Refinement...

User Story 不属于 Scrum 框架的内容,即使我们 Sprint 每天都用到 User Story,而 PBI 的表达方式可以是:Epic、User Story、Technical Story、New Feature、Spike、Defect、Use Case...
同理,Scrum 可以且融入了很多东西,但是它们并不是 Scrum 的工件,例如:Kanban。

在实战练习中,加深了 DoD 的用法与 Undone work 的理解

即使知道 DoD 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漏掉,而且很多 Undone work 一直拖延产品的进度。Day 2 的课堂练习,让我把 DoD 烙印在心中。同时团队也要不断拓展技能,减少 Undone work。

团队内可发展独立的文化,团队之间可通过适配器协同

这一点非常非常赞同,我曾经与团队一起摸索出自己的文化,而且还形成团队的小手册。我觉得在公司的大框架、大文化下,团队可以有自己的性格与文化,这样组织内部就存在文化的多样性,可以应对不确定性。然而当时公司希望有统一的文化,例如可复制的工作方式和可复制的能力等等,即能短时间规划化。所以当时我也很茫然,后来转变思维后就释然了: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在更高的角度下,这不也是多样性吗?而且类似这样的成功企业也是不少的。

从两位老师上学到了有趣的 Training 方法

我也计划学下简单的绘画,设计一些互动的环节,未来在团队 Training 的时候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当然收获不止这些。

心得

来自学员 Leon

本文首发于 Bob Jiang的博客 ,转载请联系 Bob Jian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