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新台》:高高楼台藏佳人,汹汹骂名不关心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这首诗讽刺的是卫宣公劫夺儿媳的荒淫行径。
第一节,“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新台辉煌明亮,河水一片汪洋。本来想要嫁个如意郎君,(谁承想却)跟癞蛤蟆一样。
新台,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的行宫,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卫宣公是卫国著名的昏君,父亲卫庄公在世的时候,他就与庄公的姬妾夷姜有私情,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伋(又名“急”)、一名黔牟。
等他做了卫国等君主,公子伋已经长大成人,被立为了太子。公子伋的老师右公子职,替他向齐国求婚,准备迎娶齐僖公的长女宣姜。
可卫宣公这个好色鬼听说宣姜很漂亮,动起了歪脑筋。他马上派公子伋出使宋国。公子伋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跑到了黄河边,以替儿子迎亲为名,先见到了宣姜。这一见不要紧,卫宣公迈不动步了。他干脆让人在黄河边见了一座行宫,霸占了儿媳妇。
卫宣公的丑行,引起了卫国人极大的反感。卫国就有了《新台》这首专门嘲讽他的诗歌。因为卫宣公强娶了宣姜,后来还闹出了惨剧。讲到《二子乘舟》的时候,我们再细讲。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比如为什么卫君的妻妾们都叫这姜那姜的。上古时期到周朝,遵循到是“同姓不婚”的传统,所以“姓”比名重要。待嫁的女子,一般都会按照排行,加上“伯(孟)仲叔季”。齐国是姜姓,按照排行,那就应该称宣姜为“孟姜”;宣姜的称呼,则来自卫宣公的谥号,也就是说她是已故宣公从齐国娶回来的姬妾。当然,还有其他几种不同的称呼方式,这里不赘言。
有,语气助词,无实义。有泚(cǐ),鲜明的样子。河,黄河;古代提到“河”、“河水”,如果不另加说明,一般都是指黄河。弥弥,水势盛大,也就是“弥漫”之意。燕婉,指夫妇和好。燕,通“宴”,美好安定之意;婉,顺。蘧(qú)篨(chú),指癞蛤蟆、蟾蜍之类的东西。鲜(xiǎn),《尔雅·释诂》:“鲜,善也。”,美好。
说回本诗,新台建好之后,卫宣公连国都也不回了,也不顾国内的流言蜚语,跟宣姜生活在了一起。
卫宣公虽然是个人渣,可他的儿子们,却很优秀,尤其是公子伋,在卫国的声望很高。他品行贤良,很受卫国人欢迎。面对父亲的恶行,公子伋没有出来反对,而是选择默默忍受了屈辱。
诗歌以宣姜的口吻出发,描绘了宣姜遇人不淑的遭遇,把卫宣公比作了癞蛤蟆。现在我们说一个人痴心妄想,就会拿“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形容。卫宣公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癞蛤蟆。可以想象,宣姜一开始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第二节,“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新台辉煌明亮,河水一片汪洋。本来想要嫁个如意郎君,(谁承想却)长成癞蛤蟆的那样。
殄(tiǎn),通“腆”,美好;《郑笺》:“殄当作殄,殄,善也。”有洒(cuǐ),通“漼”(cuǐ ),高峻的样子。浼浼(měi),通“浘浘”(wěi ),水势盛大之貌。
第三节,“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张好鱼网去捕鱼,没想到逮到一只癞蛤蟆。本来想要嫁个如意郎君,(谁承想却是)隆肩驼背模样。
设,设置。鸿,蛤蟆,闻一多先生考证。离,通“罹”,遭遇,这里指落网。戚施(yì),蟾蜍,比喻貌丑驼背之人。
第二节、第三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字的替换,也因此产生了排比效果,也让读者见识到了卫宣公的厚颜无耻。
诗经专题第43篇,总第0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