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数据的高三政治课(1)

2019-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陈蕾FZ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写在开始:虽然内心无比渴望去高一,但现实总比理想来得更“残酷”一些,又是一年高三生活。所以,今年想着把课堂上的一些小片段慢慢记录下来,关于议题、关于考题、关于数据……当然,还有那些属于青春、梦想的印记。不愿常常困扰于起名字,所以姑且先偷懒地用(1)(2)(3)随心记着吧。


2020届高三的暑假上课才刚刚开始,而我算是他们的“新老师”。

但这两个班,却有不少老面孔,因为两年前我们曾在高一相遇两个多月。当初因为学校的需要,我不得不离他们而去,而今我们又再次相见,也算是一种缘分了。

高三的课堂总还是离不开一些高考题例的探讨,今天我就先记下两道题。

图1

图1所示的这道题目, 难度值较小,虽是考点要求,但相对而言,它只个小知识点。所以,当我看到学生们的作答情况——20人选择C选项、4人选择A选项、B与D选项分别有2人选择,内心还是比较满意的。课堂上,我想着如果能说清楚理由,那这个知识点就大致没有问题,那就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快速结束。于是,我在C选项(正确答案)里随机挑选了一个学生,请他说明材料里的那些关键词分别对应选项里的货币职能。当然,为了能够让选错的学生知道错在哪,我追加了一个问题:“题目材料要怎么修改,才能选‘世界货币’这个职能?”

可是,课堂结束之后,我感觉自己当时的处理还是有一点问题的。我请学生来说明理由的重要目的之一,不就是让那8个选错的学生明白为什么错吗?可是,我挑选了一个作答正确的学生,这与我自己来讲出正确答案,有什么差别?可能你会说,还是有差别的,毕竟这是学生说的。可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样的。王绪溢博士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里说:“课堂教学常见的误区之一,让学生说出老师想说的话。”虽然,今天的这个小环节,我没有干涉学生的思考,但我选择了做对的学生,不还是希望她能替我说出标准答案,并告诉那些做错的学生问题出在哪吗?

所以,下一次,我应该让做错的学生来说一说他的理由。也许,在说的过程中,他自己就会发现问题所在,而这些错误才是他们高三政治学科学习的真实起点。

图2

因为是刚开始暑假上课,其中有一个班的电脑刚刚整修好,智慧教室的系统还没有安装,所以我再次体验了数据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图2是一道不算难的高考题,只是叠加了图像之后,对学生的读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做这道题之前,学生们已经探讨过汇率变动的影响。

先是在7班,学生做完之后,我问:“你们选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很小声地给了我回应:“选A。”我环顾了全班,又再一次询问了他们,又有一部分学生默默点头。我心里猜测应该大部分学生是对的,所以只请了一位同学来说明理由,然后就匆匆结束了这个环节。

但在8班上课时,我在数据图里看到了“与7班截然不同”的选择结果:A选项8人、B选项1人、C选项3人、D选项23人。在让学生开展小组对话之前,我先提示“如何读图”,特别强调要弄清楚对“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的汇率(甲国货币/1单位乙国货币)”的理解。小组对话之后,学生们进行了二次作答:A选项13人、B选项1人、C选项0人、D选项21人。尽管结果没有我想象的改变那么大,但还是有所改变的。于是,我挑选了一位“从选择D选项改成A选项”的女生来说说自己改变的理由。女生讲得很清楚,也表达了“由于读图过程中的失误,导致一开始选择了完全相反的答案”。这时,我只是问问其他学生:“你们都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了吗?”他们回答我:“读图对汇率的判断弄反了。”

昨天看到一本书上说:“观察、提问、探索,一直是人类了解世界最基本的方法。”而我们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其实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观察自己的课堂,然后提出问题,接着去探索解决的路径,这大概也算是探究式学习。所以,这一段教学后,我一直在思考下面四个问题,并与王博士做了一些探讨。

(1)明知道正答率低于30%,我为什么还要开启小组对话?
虽然,这道题的正答率仅有22.86%,但大部分学生选择D选项,说明他们应该是理解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只是在读图方面出了问题。当时的我认为,通过小组对话,学生应该能够发现并修正这个错误。

(2)在小组对话之前,我提示了对图的理解,但从二次作答的情况来看,似乎没有起到太多作用。所以,下一次我应该怎么做?
课堂上,我只是通过讲述法自己把关键点划线出来,所以,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读图的重要性。下一次,我可以先请学生分别来说一说是怎么读这个图的?当这个基本能力被掌握时,其他的问题也就可以更好地得以解决。

(3)我是不是应该通过第三次作答来确认学生们是否真得都清楚了?如果要开启第三次作答,那我应该之前先挑什么样的学生来说明理由?
二次作答之后的数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因为全班只有22.86%正答率,说明可能有些小组成员里3至4位学生原本都选D选项,所以,即使给了对话时间,但错误依然会延续。尽管结果没有我想象的改变那么大,但还是有所改变的。而那位变更作答的女生讲解得很清晰,也特别点出了“读图失误”的问题。这个时候,我想要确认全班学生是否都真得明白了、理解了,那么,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进行第三次选择,而不仅仅只是我的“询问”。但如果要开启第三次作答,我就应该先分别请“坚持D选项”与“改为A选项”的学生分别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遇见数据的高三政治课,发生了什么改变?
也许课堂会发生很多改变,但今天只说一点——遇见数据,学习变得可见,一切不再是猜测。选择图2这道题时,我是知道学生可能会做错,只是没想到错误的比例会那么高。所以,在7班“好学生”的回应声中,我默认大多数学生们都做对了。而8班的课堂,在真实的数据面前,我与学生都无法“欺骗”自己,只有引导他们自己一次次去思考、去对话,才能真正提高必须具备的能力。

当然,正是因为每一次的教学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才有机会从每一个课堂里收获不同的思考,去逐步调整自己的课堂形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