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心理咨询行业协会首届年会笔记

2018-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涔涔萧瑟

         2017年12月10日,恰巧看到了微信推送,首届免费,所以还是大四学生的我就去参加了。收益颇丰,下面是年会上午的讲座的重点,在此记录下来(可能加上一些主观的理解,记忆上或许有偏差),我就可以把之前记录的稿纸丢掉了,嘿嘿。(下午参加的是欧文亚隆团体体验工作坊和正念工作坊,确实体会到不少东西,收获相信都在心里,可惜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没及时用文字记录,当初未能发言的遗憾只能在心里放着了,不过收获过的一定会永久保留的。)

一、妇联与心理咨询(妇联主任:魏群)

1、尊重差异的需要:以1990年医院里遇到的49岁知识女性因喉癌术后虽良好但失声,出院前一天跳楼自杀为例,提出需要重视病人的差异,不能以一般情况为判断,分辨差异做好预判,提前对有需要的人做干预,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率。

2、遵从习俗的需要:以农村妇女嫁出后分不到土地,缺少家庭支配权力,易服农药自杀为例,提出……(额,为什么是遵从习俗呢?这种重男轻女的习俗不是应该废除吗?当然咱们废除不了,或者说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专家的意思应该是指需要了解这种习俗,注意到在此习俗之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并及时提供帮助吧。

3、遵循特性的需要:女性更容易走出家庭,与人交往,也更易受外界影响。(推荐书籍《乌合之众》)

从而,有两点想法:1、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2、修养品性,专业+道德+人格。

二、心理咨询(郑爱明,南医大教授,96年起从业)

个人经历:精神卫生——行政工作——心理学——04年考医师执照,精神病学。从事心理工作21年,看过许多人,成功的没几个,但不成功并不代表就失败(小变化会引起大变化)。

在2017年国家宣布取消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证书后,心理咨询行业该何去何从?

1、心理咨询的大环境:市场需求大,从业人员少(自有二三级考试以来共有130万人拿证,上岗不到1%)。国家的2030年健康中国中提到:“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规范心理治疗等服务工作。”

2、心理咨询的小环境:劳动部考试取消之后,两个地方有可能接下规范从业资质的工作——(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系统(北师大);(2)国家卫计委的“优产计划”。

三、高峰论坛:历史转型期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趋势

主要涉及到:精神医疗、家庭档案、政府扶持、对接问题、街道社区工作、行外看行内

1、法律:心理咨询进社区有必要,法律帮扶工作就已经这么做了。此外,法院也需要心理咨询工作者,司法局的社会矫正也需要。

2、税务:(没记下来)

3、环保:卫生防疫站,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工业企业污染调查与个人接触时发现很多心理问题。

4、杭跃跃:2001-2010年,在医科大学,从精神病学转向心理咨询,也是自闭症的顾问,个案主要是朋友介绍,工作收入不稳定。

5、心理咨询师的证取消后,摸索期应该如何?卫计委成立了专案组,心理和精神病学方面都在找人谈话,探讨如何规范从业队伍的发展与培训。省人民医院也在推广心理知识的科普,做好普及工作。2030年实现全民健康,其中必然包括心理健康,所以预计一两年的时间,从业认证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问答环节:

1、跟我同行的朋友向专家们指出她初中时被南京脑科医院的老专家轻易诊断为重度抑郁,导致学都不好上的经历。专家回答说,内地心理咨询也在借鉴着日本和台湾(台湾叫做心理谘商,主要学自日本)的心理咨询,2012年时,脑科医院的精神科进行了学术论证,就是说更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吧。越是老专家越容易按老一套来诊断,根据所谓的标准进行判断,下诊断开药什么的。年轻一代更会注重咨询这块,诊断中人的部分。

2、目前从事心理咨询怎么判断究竟合不合法?看供职的机构有没有从业资质。

四、针对企业与针对个体的心理咨询——共同点与特色(EAP专家:李培忠)

支付能力上存在区别,政府付费(社区)和企业付费,为个人减小了压力。

相同之处:都是处理人的心理困扰—人的生存与发展中的挫败。主要涉及婚恋、亲子关系、沟通问题、工作压力、情绪管理(焦虑、抑郁、愤怒)、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对酗酒问题的重视,企业咨询扩大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企业心理服务的逻辑——个体和群体/组织的互依关系:1、个体需要群体-从属和依附关系对人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2、工作群体构成现代人最重要的从属和依附关系,对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影响重大;3、个体表现决定群体的成就-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是生产力的源泉。

工作模式比较(不仅仅是付费方不同):

1、针对个体和家庭的心理咨询:B to C,C to C;针对企业的心理健康服务:B to B to C。

2、对心理学家的期待不同:个体与群体。

3、对健康的定义不同:治疗疾病与发挥潜能。

4、选择的技术不同:神秘主义与科学实证、长程与短程咨询。

5、企业需要的应用心理学方法更多元:测评筛查、心理建模、个体咨询、危机事件管理、健康促进、定制化项目。

五、心理咨询在政府采购项目中的应用(房培润)

行业协会:民政机构注册

NGO:区的层面注册的服务机构,工商部分是民办非企业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做公益不等于免费)

(关于行业协会和NGO的区别,笔记记得有点乱,所以记不清具体对应关系了,可能会张冠李戴)

2017年政府购买了五大类服务:老人、儿童(比如未成年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残疾人、社会工作(心理咨询这块)、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领域需要的心理咨询师:专业、有情怀、对社会工作感兴趣并有所了解。

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存在区别,需好好了解。

六、针对厌学孩子的心理咨询(李佳臻)

应对方式:沙盘游戏治疗(最小的3岁来访者适用)等

厌学的年龄分布:中学生居多

厌学的危害:学习障碍、拒绝上学、休学、辍学、家庭冲突频发

厌学背后的多重问题:体现在行为层面

厌学成因: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对学习的误区,网络文化,游戏诱惑等;2、家庭因素:家长养育方式严苛或溺爱,家庭气氛差,家长对成绩的过分关注;3、个人因素:学习负担重,无成就感,意志力薄弱,心理素质差,认知力差,遇到学习困难的应对方式大多数是逃避。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厌学咨询:1、幼儿园-亲子课堂、艺术治疗、粘土、绘画、游戏等多种形式;2、小学-沙盘游戏、情绪疏导、学校适应;3、中学-认知力提升、认知重建、问题解决。

七、安宁疗护中的心理辅导(刘天乐)

安宁疗护(先驱与倡导者是桑德斯博士):1967年从英国兴起,后快速发展至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运动,1980年传到日本,1990年在台湾开始发展。

现状:台湾-安宁疗护,缓和照顾;香港-舒缓护理,善终服务;内地-姑息护理,临终关怀。

对安宁疗护存在的误解有:1、=不再做“积极治疗”=“放弃病人”等死;2、=不吉利的地方;3、=送死、绝望;5、=“安乐死”

实际上,“安宁疗护”是介于“积极治疗”和“放弃病人”两者之间,以整体照顾为主,重视生命意义及生活品质,尊重生命尊严,尊重濒死病人自主权。

需要帮助病人及其家属做到:将身体的痛苦减至最低;舒适照顾,保持尊严与平安;不留悔恨遗憾的医疗抉择;协助病人/家属作余生期待及生涯规划;病人安心,家人放心;四道人生-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心满意足,圆满结束有意义的人生。

安宁疗护的哲理:善终——善别(哀伤抚慰)——善生

理想状态——三平安:身体平安,社会心理平安,灵性平安,生死两无憾。

好的死亡:较好的症状控制,共同进行医疗决策,做好死亡准备,感受到生命的完整性,将患者作为完整的个体给予支持和肯定。

安宁疗护病区需要进行文化建设,不要死气沉沉的清一色的白,颜色要明丽一些,给人愉悦感。

心理辅导是临床日常工作的一个部分。

临终病人的心理辅导技术:阅读、沙盘、叙事、绘画写作、观影、ACT、音乐、芳香治疗、CBH、运动、仪式感建立……

安乐死是为了“痛苦”解决“人”,安宁疗护是为了“人”解决“痛苦”。

服务方式:

1、心理查房——按需进行心理咨询or哀伤辅导or临终关怀or危机干预,中和病人(想法、情绪、身体感受、行为等方面的)当前状态与理想状态

2、初始访谈——档案建立、心理评估、辅导计划

临终关怀道德原则:1、以临终者为中心的人道主义;2、尊重临终者权利;3、尊重临终者生命;4、全面关怀——对病人进行“五全”(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照顾,对医疗、社会及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

哀伤辅导工作中常见的几种不提倡的劝慰方式:时间可以疗愈一切;过去了,向前看;要有信心;凡事皆有原因;至少……;你要坚强。

哀伤辅导四个阶段:接纳失去至亲的事实,处理伤痛的情绪,调整和适应失去至亲的生活,生活重回正轨。哀伤者失去至亲,情绪和实际生活上均有困扰,作为支持者若一人力量有限,可考虑多人分担不同事务协助哀伤者渡过哀伤期。1、实际支援  2、照顾暂托  3、陪伴关怀  4、经济帮助

有生存价值的体验: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是有价值的,有时间和其他人道别,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冲突,能够和亲密人待在一起。

【心理辅导老师注意事项】

1、不留辅导老师的私人联系方式,可以开放公共的邮箱和电话;

2、对下次辅导时间不做任何承诺,服从公司和医院统一安排;

3、私下不互赠礼品,如果有需要赠送,一律由公司或医院统一赠送;

4、接纳来访者当下的一切,不评价、不分析、不贴标签;

5、尊重来访者隐私权和肖像权,未经许可,个人不能留影和录音,为此引发的纠纷,由当事者个人承担责任;

6、离开前(尤其是心理查房时)一分钟要有铺垫,并以慢慢退步形式离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