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恋爱就变狗?这部电影看得人心慌,单身有罪竟成现实!
男人和女人之间是否该婚配?或是怎样婚配?这个问题看似是个两性问题,实则却是人权问题。
就如同前不久大火的《一出好戏》,当黄渤饰演的马进建立起理想国之后,他们开始操心:地球上仅存的这些男女该怎么繁衍下一代?
电影中的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为了避免以后的近亲交配,所以剩下女性应该多和不同的男性“交配”,这样才能保证子嗣的多样性。
这个理论放到生物学上来看,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这种生物学考量却属于前现代社会,而马进想要建立的理想国恰恰是一个现代社会,这就是让观众在观看时感到荒谬的地方。
很多荒谬的政策和黑色的寓言都是如此,2015年的电影《龙虾》便在营造这种反乌托邦的社会。
二
《龙虾》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在这部电影中,当某个成年人还没有配偶,亦或者是丧偶之后,得到一家酒店住上45天,在此期间,必须找到配偶,而且不能是随意配对,带有欺骗性质;如果在此期间没有找到,便会被强制变成一只动物。
这种看似突兀的世界观设定并非是天方夜谭,不管是古代中国的妻妾制,还是基督教国家的一夫一妻制都是因为某种文化规约。
只是这种文化规约在《龙虾》中展现为:男女必须成对。
所以片中的这个“酒店”其实就是某种集权国家的象征,它会利用一切手段让单身男女配对成功,至于手段是否合理、人道,并不重要。
在影片的前半段,酒店中的单身男女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通过酒店安排的捕猎活动,让自己尽量猎杀更多的人,以此延长变成动物的时间;另一个便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或者性格习性来博取某个异性的好感,从而尽快配对成功,避免变成动物。
所以在这种强制规定下,所谓配对成功的情侣难逃虚假造作的成分。比如片中某个单身男人,为了博取一位流鼻血的女性的好感,经常撞击自己的鼻子,用同样流鼻血的习惯来迎合她。
这种因为作弊而形成的情侣配对其实是酒店中不言自明的共识,所有的单身群体,或是单方面的作弊造假,在配对成功之后谋求好处;或是配对双方你知我知地临时婚配,成为体制上公认的“情侣楷模”。
然而在男主角意外逃出酒店,加入逃亡者阵营之后,森林中的单身者群体又呈现出另一番“规约”。
与酒店恰恰相反,森林中所有的男女必须保持单身,一旦被发现有调情、接吻或者恋爱、做爱等行为,都将严惩不贷。
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设定,才是导演兰斯莫斯真正关注的焦点。如果说前半部分只是对于集权体制的调侃和抨击,那么后半部分则是对民间盲目反抗的嘲弄和讽刺。
森林中的反抗者们为了证明酒店中情侣恋爱的虚假性,便进行了一次突击行动。他们先是将一对情侣中的某个人捆绑起来,在拷问出他们十分相爱的结果之后,又用“只能活下一个”的威胁促使他们自相残杀。
酒店制造虚假的情侣,而森林通过戳穿虚假来宣告爱情的破产。因此,森林中的带头人可以明目张胆地宣称:所有企图谈恋爱的人都该被判死刑。
三
因此,在《龙虾》中,两性之间的单或双不再只是关乎“爱情”本身,而是和“有利”、“真实”产生密切关系。
从影片中的国家层面来说,男女成对,当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口增长,这种在宏观层面看来,有千万利而无一弊的政策当然不容国民质疑,它必须得用“单身就要变成动物”的惩罚举措来保证政策有条不紊的实施。
然而这个结果“有利”的政策,却让大部分配对的男女陷入到虚假作弊的行为中。爱情婚姻本来得靠一定的真情实感来维系,然而在《龙虾》中,“楷模情侣”却是基于“行为相似”才能配对成功。
也就是说:这一“有利”的政策,它的过程却是虚假的。
而对于森林中的单身反抗者来说,“真实”却又成为上纲上线的准则,既然酒店塑造的情侣之间压根没有爱情,那么“爱情”便被宣判了死亡。因此,单身成为了男女之间唯一的合理选择。
然而在宏观上的“有利”和微观上的“真实”之间,集权国家和反抗集团却都忽略了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男女之间到底应不应该配对,在现代社会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由哪个政治团体来决定,也不应该由某个人的意志而买定离手。它属于人权的范畴,而这个权力在《龙虾》中几乎是被架空的。
可是兰斯莫斯并不打算让这个希望渺茫的“自由”彻底消失,他让男主角最终带着他“心爱”的恋人走出森林,来到了城市之中。他将面临抉择,是戳瞎自己的双眼,和已经瞎掉的恋人保持同步;还是选择一走了之,不再管她。
影片最终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在女朋友的长时间等待中结束。
然而这个考验“忠诚”的选择真的只是关乎“爱情”吗?当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爱,就要和恋人一样戳瞎自己的双眼,这种求同心理,其实还是酒店中相亲的那一套。
兰斯莫斯虽然最后用悬置的问题结束电影,但还是让集权国家的驯化左右自由,这种黑色寓言,让人后怕。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