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宝贝”不解缘
我说时间是深不可及的海洋,无论多么深邃遥远,往事不会因为时光的逝去而磨灭;相反,越是久远,海洋就囊括着无数数不清的旧事。收音机就是我爱不释手的“宝贝”与我有着不解之缘。
今天在收拾旧东西时,我看到1972年组装的四管半导体收音机,这是费尽心血巧妙装在肥皂盒的作品。那时,我喜欢无线电,同时也是文学爱好者。每天上学路上,戴着耳塞边走边听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当时收音机市面上买不到,动手做一台简单收音机也是不难的事。这个肥皂盒收音机就是到乡下劳动,我也随身携带,不离不弃。小小的收音机始终与我相伴,引我走进了一个新鲜宽广的天地。我在白天下地干活的时候,晚上就一直聆听着播音直到深夜。我听着新闻、欣赏着音乐、小说联播、广播剧,遥远的世界就与我很近,感人的故事给我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信心。我最喜欢的节目是县台“文艺天地”的栏目,播出的时间是每晚的10点,为了不影响其他知青的休息,把收音机藏在被窝里,音量调到很小听。播出的节目是文学爱好者创作的诗歌和散文,播音员华珍芝柔美的声音穿透夜幕,像丝丝似春雨滋润着文学爱好者的饥渴心田。
文学天地,我一听就被深地吸引住了,我也把自己写的小文寄给了电台,在一夜夜收听中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就在连续收听了半个多月,在我已经失望的时候,收音机里却传来了朗诵我散文的声音,真真切切是我写的,我的一字一句,在电波里化为柔情和美,也把我深深打动。在无数个漫漫长夜,疲倦的村庄沉沉睡去,收音机陪伴着我,那电波里传来的声音温暖着我的心,让我激动、让我沉醉、让我思索、让我不甘命运的安排,一度沉迷到半夜。在我情绪的低谷、在迷茫和落寞包围的时刻,也是电波里的柔柔的话语拨开我心头的迷雾,让我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我给播音员华珍芝写过信,很快就收到她的回信,字字句句充满鼓励和希望。后来我们成为挚友。
那个年月,那个非凡的岁月,我曾经走过,经历过。那个年代收音机不全是我获取文学知识的来源,还是党与政府的主要喉舌,让我从中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是大非,从中感受了精神生活的愉快。从八十年代开始,收音机节目也不再是以前单调的曲目,每天收音机里的流行歌曲音韵优美,旋律悠扬。随着经济复苏,大批适合普通百姓使用的简易和多功能收音机被相关企业生产出来,大到立式、台式,小到手提、袖珍,异彩纷呈的收音机走进了千家万户。收音机一直威风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收录机风靡全国,电视机开始普及,收音机独领风骚的地位被彻底颠覆了,乡村的有线喇叭几乎消失殆尽。有线电视、电脑、手机成了普通百姓的新宠。中波与短波收音机少有听众,而调频广播早已走进各种车辆,城市出租车和高档轿车。
一段时间,是匆忙的工作和繁琐的家务原因,我的“宝贝”变成了收藏品,取代的是智能手机。
现在退居家中,外出活动锻炼空闲时间多了,我又想起收音机,我希望找到当年的情结,回到那时一腔热忱的峥嵘岁月。我用微信告诉远在云台山管理处的挚友华珍芝。三天之后我收到她送给我一台集收音、频视、播放一体的收音机。了解我的莫过她了!青年时的朋友,给予我很多帮助。我这文学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与她的支持分不开的。我们相处时,每句话耳熟能详,已被时间的长河淘洗了一次又一次,然而我心中那一段与她相处的记忆却因为冲刷变得更加有棱有角。我叹息她远在河南,拉长了我们交往的距离,可她不止一次说过:朋友不一定靠的很近,就象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到她的温暖;又如星星,虽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她的明亮一样。我认为也正如空中的电波可以越过千山万水,只要在她这个频率里,同样感受到挚友的温暖和友谊。
让我记住我的“宝贝”收音机和收音机背后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