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论语3.12

2024-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诗雨丶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是指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真诚敬重,就好祖先在现场像一般,“祭神如神在”是指在祭祀天地山川神灵时候也是一样,如同神就在面前。     

“与”朱子标注为去声,是参与的意思,我如果不亲自参与祭礼,请他人代劳的时候,就和不祭祀是一样的。也有人解释这是对主祭者而言,主祭者要做到祭祀时候,祖先和神灵如同在现场一般,心怀诚敬,如果只是参加了仪式,没有做到祭如在,就和没有参加祭祀是同样的。     

祭祀不是迷信活动,也不是宗教仪式,但是具备宗教能够达到的功能和作用,它就是人朴素真实的表达报恩、不忘本的情感的仪式。     

荀子讲:“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人类族类的本源,圣王先哲是天下治理的本源,我们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是他们的父母所生,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最早的祖先、最早的人类、其他生物都是天地阴阳和合而生,没有天地,哪有人类和万物呢?同样,没有圣王先哲立德、立言、立功,天下怎么会有文明和秩序呢?所以祭祀是一种报本报恩,饮水思源,表达敬爱的礼节。     

有人会心存疑问,“祭如在”,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时候,他们到底在不在,有没有?在这点上,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和其他民族有鲜明不同,其他民族要不然是唯神的,认为神一定是有的,要不然就是无神的,没有神灵当然也就不祭祀,我们不一样。老百姓有句话叫:不可不信,不可强信,这就是一种中道的哲理,不在有没有、信不信之间揪扯。     

有人说:我是无神论,你用什么证明神鬼不存在?你无法证明。有人说自己是有神论,现在社会人们缺乏敬畏,就是因为人们不相信有鬼神,可你又要用什么证明他们的存在呢?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宗教的信仰,如果完全相信有神,那就变成了宗教信仰的民族,我们就是在信与不信、有与没有之间,既不唯神,也不唯物,我们从容中道,对这些问题不揪扯,但是我们知道饮水思源,我们的生命是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我们在祭祀的时候就应该心存感恩,他们和我们的生命是一体的,我们会采取“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态度,对待去世已久的人,如同他在世一般对待他,对待不存在的鬼神,也如同存在一般,自己心怀诚敬和感恩,不忘本,对待鬼神不依赖、不抛弃、不忘本,心存敬意。这样,每个人都会不忘记天地祖先给予我们的生命,始终保持敬意,这样人就神道设教,鬼神是教化人类的,这样就会民德归厚。     

如何能在祭祀礼当中保持这种饮水思源、报恩报本的情感,还要保持内心的诚敬呢?这就需要一定的心理调整,以及一些仪式和流程,在祭祀时候要向被祭者敬奉礼物、贡品,在古代大型祭祀中要敬奉三牲,牛羊猪是太牢,少牢是羊和猪,还要敬酒、其他贡品,家族祭祀要选个小孩子稳当沉稳的坐在那,这个名称叫“尸”,不是尸体的意思,是稳重、少言寡语,坐在那里接受大家的敬奉,喂他吃喝,这个成语是尸位素餐,要保持真情实感,不能欺祖先、神灵不知。有人想,反正吃不上,比划比划做做样子算了,百姓调侃: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心到了就行了,贡品最后还不是人自己吃了?因为不能浪费。老百姓把供过祖先的贡品叫做接福,这个也有些道理,但还是要保持内心的诚敬,因为祖先有魂没有体,他是闻闻食物气味就行,所以要保持贡品的洁净,不在于有没有,在你有心没心。     

《礼记·祭统》当中记载,有“散斋七日,致斋三日”的说法,散斋,就是七天时间里可以做其他事情,做完事情以后就静心冥想被祭祀的对象,致斋三日,就是最后三天什么事都不做了,就是冥想被祭祀对象,斋不是吃素,是心斋,心里宁静专心,去冥想,比如要祭祀周文王,就要静心冥想他的德行容仪、音容笑貌。经过这十天的斋戒,祭祀之礼举行的时候,你就会达到《中庸》说的“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就如同被祭者就在自己上下左右,就在身边出现了,这是诚心所致,许多宗教人士有过这样的体验,这都是内心的诚敬所表现出来的。     

当然,现在社会祭祀的精神和仪式都大大衰弱,清明节、春节、祭祖的传统很多人都丢弃了,即便是摆一些贡品,也缺乏心斋、冥想,仪式过于简单,尤其是现在流行不去墓地陵园了,在网上放张照片,网祭,甚至还有微信祭,说是环保,如此态度,让人不得不说一句 “吾不与祭,如不祭”,亲自祭祀的情感表达很真诚,如果带上孩子,也有一个对生命尊重的传承,如果不亲自到现场去祭,和不去祭祀有什么区别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