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的想象力
犹记得几年前百度19亿美元收购91的新闻,让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应用分发平台有那么高的价值,但91无论如何也仅是众多应用市场之一(当然91还有别的东西)罢。试想如果有一个垄断安卓和iOS市场的应用分发平台该价值几何呢?
而微信公众平台是有这样的潜力的,只不过分发的不是现在的native APP而是web APP。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当你需要一项服务时,你只需在公众号里搜索这样的服务提供方,关注后通过某种方式打开一个网页,在这个网页上你就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一切服务。
Native APP还是web APP的争辩由来已久,显而易见的native APP胜出了,但谁也不能否认web APP具有以下优势:
对于用户而言,这样的方式方便、快捷。用户不需要再去下载一个应用软件,也不会占用存储空间。理论上手机上的APP能够提供的绝大多数功能,在网页上也能够实现。
对应用提供方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就是web APP在任何平台都能运行,因此不必为每个操作系统开发APP,大大节约开发资源。
而对于腾讯而言,以微信的用户数量,或许可以让web APP取代native APP成为下一代的应用软件形式。这一票干成了,腾讯就拥有了一个可由自己控制的跨平台的垄断的应用分发渠道,甚至唯一一个。那时还谈什么竞争呢?
记得去年我做产品时负责过自家产品的“微信端”,这是什么玩意呢?其实就是个微信公众号,只不过我们“端”这个词来描述它,将它放到了和“PC端”、“移动端”一样的地位。那时微信还没现在那么开放,我们能做的事不多,但一些“移动端”上的功能已经可以移植到公众号里,某种意义上它算是我们产品的试用版,降低新用户接触产品的成本。而部分老用户仅使用“微信端”也是足够的。相信这也是很多公司的做法。
当我们用“端”这个词来谈论公众号时,实际上我们是把微信当做一款操作系统之上的操作系统来看待。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使用微信的时间占其使用手机总时间的大部分,这个时间之长几何没有任何应用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哪怕是B或者A,对用户使用时间的绝对垄断优势是我认为只有微信能够把这事做成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公众号能够承担越来越多的功能,应对越来越多的场景,使用微信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长,如果有一天你的手机上只需装微信,你的一切需求够都可以在微信上得到满足我将一点也不惊讶。
我想腾讯也是有这样的战略的:“微信连接一切”这是官方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的腾讯正在逐步的开放微信公众平台的接口,让公众号能够实现越来越多的的功能。也看到微信支付里堆砌里越来越多的场景,包括打车、充话费、交水电费、续签港澳通行证......虽然它们不以公众号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
我所有的疑惑只是为什么我想象中的那一幕出现的那么慢?
而今我想我有了答案:这是在温水煮青蛙。
在等青蛙渐渐麻木。
无论大小公司都有品牌建设的需求,而把自家产品变成公众号无疑是损害品牌的行为,从此该公司沦为腾讯的一个附庸,受制于人永无翻身之地,所以若微信贸然推出一个功能强大的公众平台,并像苹果邀请开发者为其开发软件一样邀请人们为公众号开发应用,必然会招到抵制。但如果这个公众号没什么功能,就是发发文章做做宣传呢?那么大多数公司还是愿意使用的,一旦大家都用,就被裹挟其中了,然后微信再逐步开放接口,公众号们每次只增加一点功能,不痛不痒,而且这时谁再不“与时俱进”就会失去竞争优势。这些新功能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变得那么丰富,那样强大。
也是在等水沸腾。
水即环境。
如前文所说,native APP在这个阶段取得了胜利,开发资源,科研资源就都向native APP倾斜,于是native APP发展的越来越快,环境越来越完善,编程语音越来越多......这是技术领域的马太效应,不可否认当下native APP的性能就是比web APP强。马上大规模推广web APP并不明智,因为它不够完善,微信要等,等web APP足够好了,才有取代native APP的资本,而web的发展在这些年也很给力,html5就是个不错的里程碑。
水的另一层含义是用户习惯,一旦用户习惯了在公众号上做事情,开发者们也就无法抽身了。所以微信在堆砌场景,这不仅是在线支付领域的竞争,也是在培养用户在微信上处理各种事务的习惯。
水的最后一层含义就是网络,web APP要求更快的网速,更便宜的流量,这是技术发展的趋势,这里需要担心的不是技术而是既得利益者们。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kellyhugh
这是唯一能够订阅我全部文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