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歌剧音乐音乐欣赏

永远的阿炳——《二泉》背后的故事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78人  北京彩虹

阿炳是无锡的,阿炳是中国的,阿炳也是世界的。写出伟大《荷马史诗》的荷马是位盲诗人。写出《欢乐颂》的贝多芬当时已经耳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以“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评价阿炳《二泉映月》这部作品。

阿炳与彩娣的剧照

从民乐团抢了两张《二泉》的歌剧票,原本只是抱着带妈妈参观一下剧院的想法去的。出乎意料的是,来自无锡市歌舞剧院的所有演职人员都非常卖力,加上在帅气的海归指挥家黄炎佳引领的青岛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倾情演奏,还有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的合唱加盟都非常精彩。

更加令人动容的是主演阿炳的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一个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西部情歌王子,在舞台上的表演真是一丝不苟,如歌如泣。我想他在舞台上一定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才能表演得那么真挚到位,把一位民族音乐家自始至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扮演阿炳父亲,母亲和养母,以及阿炳妻子的四位年轻歌唱家,都是既能唱,也会演,随着剧情的发展,让观众不知不觉得浸润在故事情节之中。

整个歌舞剧,以倒叙的手法,从来自北京的音乐学院的教授给年老体弱的阿炳录音开始讲起,引出他悲苦的出身: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其母原本是秦家寡妇,他的出生其实是并不光彩的,母亲不忍族人的欺侮,在他三岁时把他托付给同族婶母抚养,自己抑郁身亡;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聪慧的阿炳自小熟识韵律,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之后妻子彩娣是他的眼睛,是他的拐杖。阿炳虽然失明,但是他同时获得了一双洞悉世界的清澈的心灵慧眼。

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后来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在那个战乱年代,大多都是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幸亏等到了新中国的降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音乐。阿炳和他的乐曲才获得新生。

他终尽一生的气力,在阴阳两隔的父母亲及养母的关注之下,在同命相怜的苦命人彩娣的支持之下,在家乡如烟的太湖水,如雾的惠山泉的氤氲之下;在无锡山中明月的照耀下,重新拿起胡琴,一生的苦辣酸甜都涌上心头,是呀,胡琴是他的命,他的魂,他的骨,他的心,哪怕灯油耗尽也要拉出最凄凉哀怨的悲怆之情。

于是,这首东方的命运交响曲,千古绝唱的《二泉映月》才由此流传下来。

二泉,一方面指无锡的惠山泉,它被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另一方面,指代的是失明的阿炳心中灼灼的一双慧眼。泉者冷也,月者寒也,冷眼看世界的意味。

                                       

看完这部阿炳饱尝苦难,追求光明的生命之音的感人剧目,才使我更加深刻地知晓一个底层民族音乐家背后的苍凉故事,通过强烈的命运冲突与情感纠葛,同时在整个动荡的社会底层大环境衬托之下,深层地揭示了阿炳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这同时也是一部感人的励志曲目,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免遭遇各种磨难,无论是大时代的悲剧,还是个人物质上的,抑或精神上的煎熬,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在内心种下一颗乐观向上的种子,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囚笼里的自由,果壳里的宇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