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成语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出处】
语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地集·论语》
【原文内容】
杜甫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典故内容】
赵普,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初入官场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经过三年时间的创业,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大宋王朝。为了体现万象更新,宋太祖决定改元,并专门成立了一个改元的领导班子,由赵普全权负责。但宋太祖就新年号的确立定了个调子:“须择前代所未有者。”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框架下,赵普率领改元一班子,经过集思广益,调研论证,积极努力,在公元963年,正式推出、启用新年号“乾德”。
“乾德”年号又吉利又上口,又好听又好记,宋太祖十分满意。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乾德三年,宋朝大军平定了伪蜀国(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国),得胜回朝,顺便把人家宫中的美眉也带了回来,安排到宋朝皇宫中为宋太祖服务。在工作中,宋太祖发现了一个蹊跷事,再就业的美眉们用来化妆的铜镜背面铸的字不对。眼下正是乾德三年,可铜镜后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乾德四年铸”。宋太祖纳闷了,再与时俱进也不能用“将来时”呀!再盗用年号也不该打提前量啊!
百思不得其解的宋太祖只好叫来改元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赵普责问究竟。赵普年轻时在衙门里学的是如何当差,虽有才干但没有学问,虽带着领导班子拿出了“乾德”的年号,但具体创意是手下人干的,他只是拍板上呈。宋太祖面对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的赵普,想起了用文化人办文化事,又叫来了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让两个学究给个答案。两人经过简单商讨、鉴定,异口同声地认为,铜镜是前蜀国的物件,因为前蜀国后主王衍用过“乾德”(919至924年)年号。文化人就是有文化。果然不假,王衍继位的第二年便改元,年号“乾德”千真万确。
改元改出了个“国际玩笑”,宋太祖丢人丢大发了,有气是必须的。据说,气急败坏的他抓起一支包蘸墨汁的笔,在赵普脸上一阵狂涂乱抹,边涂抹边恨恨地说赵普比不上文化人。不过,恨归恨,这场“玩笔”也让一介武夫宋太祖对文化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感触,慨然叹息道:“作相须读书人”。从此,便积极推行尚文轻武,大力倡导重知识、尊文人之风。同样,没有文化的赵普铭记“作相须读书人”的教诲,不忘“墨汁花脸”的惩戒,拼命苦读。到了晚年,居然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为了读书,他特意做了个精致的书箱,平时上班常常带在身边,不许别人碰,工作之余便打开书箱拿出一本书来读。每天下班回到相府,关上大门打开书箱还是取出书来读。到第二天上班,处理政务、决定公文,得心应手,十分顺利。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行。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 《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但不信归不信,问问是应该的。所以,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时,宋太宗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我担任了宰相的职务,不敢说无愧于《论语》,但我‘半部论语’的说法应该是天下最正确最深刻的语言了。”
后来赵普因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一看才发现,原来里面装的是一本《论语》。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