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的我们该如何拥抱父母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 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我们与父母注定是渐行渐远的,无论是生活还是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资格用自以为的进步去挑剔父母。很多时候,我们和父母只是不同,无关对错。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都是同样要用爱与耐心去实现,而不是苛责。
那么,如今已经身在他乡,不再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我们回家时该如何“拥抱”日渐老去的父母?
首先,接受不完美的父母。
非常明确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是这样,父母也是这样。所以没有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他们。而且要记住,接受!接受!接受!就是心甘情愿的接受!而不是看到了父母不完美的方面就搬出大道理,希望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曾经我就是的,我和我爸发生了观念冲突,气地我爸抬手要教训我,我一本正经的跟他讲三观问题、讲体罚不对,还振振有词的白扯什么“父不慈,子奔他乡”,结果闹地很僵,真想一巴掌拍醒当初的自己……现在,我从内心接受了我的不完美并推及父母的样子,不再有不甘、不再试图扭转,很平常的交流,父母的建议耐心听着,然后选择性接受。基本不再有正面冲突,气到父母真的不划算。
接受不完美的彼此,才能有更美好的关系。
其次,认清角色。
必须牢记,无论在外面的世界我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只要回到家里,我们就只是孩子。年幼时,我们依赖于父母;而现在,父母依赖于我们的依赖。你说父母这种观念太落后?你说人应该活出自我?你说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你说父母不应该把注意力都放在我们身上?没错,都没错,各种先进的育儿经验、生活理念不停得洗刷着我们的三观,让我们对父母的老观念越来越看不上眼,总是以教育的姿态指责父母,希望他们跟上我们的理念。但是!要知道我们和上一代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有多么大的差距!有不同的三观太正常了,再次强调,父母也并不是完美的,我们只要接受就好了,毕竟父母也没要求我们必须是个完美的孩子。不要以为理念先进一点就有资格指责父母,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不是最自然的发展规律吗?
所以,回家的时候就做回最初依赖父母的孩子吧。把父母当做当初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要抱抱、要零食、要压岁钱、要父母开心……
曾经我知道了“中国式的宠爱”和“美国式的自由”之后,我决定以独立的姿态标榜自己的成长。我告诉父母,我以后会每月上缴“养老费”,以后的生活都自己解决,包括房、车,也不需要给我攒嫁妆。我以为这样是给父母减轻负担、是成熟、是独立,是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拥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却很萧索的说:“你是要跟我们断绝关系吗?”后来我才明白,每个理念都要有适合它孵化生长的土壤,我们传承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尚不能适应它的到来,我的做法太生硬,与南橘北枳无异!将来我自己做了家长可以践行这种理论,但现在没必要强迫父母去适应它。
想明白了就好办了,过年回家之前,早早就跟爸妈要下各种零食,他们一边嫌弃地说着“那么能吃”、“就知道回来吃我们的,自己不会买啊”一边挑拣着采买,视频通话的时候还会展示给我看,说着“再不回来就吃完了。”然后真的吃完了(捂脸)……恩,开心就好。
春节回家,一进门就给了父母一个大熊抱。我娘说:“哎呀呀,感冒了,离远点。”我爹说:“直说,是不是想暖和暖和脸。”带着别扭的小嫌弃,但是笑地很开心。哈哈,小计策成功。今年我像孩子一样期待着过年,期待放鞭炮、期待压岁钱、期待年夜饭。然后我爸带我放了鞭炮,捂着耳朵跳脚说“太响了!”;我妈说着“这么大了还要压岁钱”,把压岁钱早早藏在了年历里,顺便还给我远方的哥哥也发了个大红包;年夜饭两人还从零学起,包了一大锅我强烈推荐过的鲅鱼水饺。平时就赖赖床、耍耍赖、抢着干点活,有事情请教下父母。结果这个年,真的过的像孩子一样开心。
回家了,就只做一个孩子吧。
第三,沟通!沟通!沟通!冷静而非冷战。
我们都是不同个体,及时再亲密的人也不可能了解你的每一个想法。一言不合就冷战,感觉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这太幼稚了。了解自己都那么难,何况是了解别人,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所以,猜来猜去不好玩,有什么事,请直说。尤其是我们跟父母有年龄差、阅历差、经验差、理念差,那么多不同,不好好交流怎么行。
过年回家的时候,我跟爸妈说我养了两只汪,小的那只叫小鱼儿,我妈当场拉下脸了,还气的一晚上没睡着,但是我根本不知道为啥啊!问啥也不说,就俩字“没事”。╯▂╰搞得我莫名其妙。后来又提起小鱼儿,她直接怼回来:“我们一家子姓于,你起这个名就是不尊重,心里没有我!我气的一晚上没睡着你还不重视!”what?why?纳尼?什么鬼?是不是不可理喻啊?我完全懵了,毕竟大的那只汪还跟我姓呢,我完全没有这当面的考虑啊!当时感觉完全无法沟通,也不想说话,一言不发回卧室了。
躺床上思考人生,越想越委屈,感觉全是我妈的错。就差点掉泪的时候一个激灵,我这是不是在冷战?为这点事?至于吗?我在这怨我妈不跟我沟通,那我是不是也没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瞬间冷静下来,吓得我赶紧坐起来,好险,差点掉坑里。深呼吸,决定好好交流一下。
我告诉我妈,因为在我的观念里这些都不是事儿,所以没有考虑过,并不是不尊重。不过现在我理解她,马上改名。并告诉她,我们可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并没有恶意,发现我有不合适的行为,我自己可能直接告诉我就好,我会听的。我妈瞬间就眉开眼笑了,连说好好好,还激动的夸我长大了。
其实像我们这种他乡漂泊,偶尔回家的游子,跟爸妈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大矛盾,多是生活小摩擦,相互理解下,多交流交流就没什么过不去的。虽然我们可能都会有需要一个人静静的时候,但冷静不是冷战。冷战的核心思想是埋怨,冷静是远离现场,理性的反思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所以啊,也许经年未见,别被摩擦冷战消磨了难得的相聚时光,说开了,还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四,真诚的套路可以有~~~
有些时候确实有一些不愿意又不好拒绝的事。怎么办?套路一下呗。但我们的核心是为了和谐相处,而不是欺瞒父母。
比如离家前收拾行李,我妈强烈推荐我带着一盒点心。别的就算了,但这个真不行啊,我一个减肥的人怎么能面对这么罪恶的甜点。毕竟是给大老远给我买回来的,又是“用料安全”、又是“特别好吃”,这怎么好拒绝呢,于是偷偷的、默默的拿了出来。回头上车了 我妈又问起来,我一脸可惜、遗憾的说:“确实好好吃啊,可惜忘带了,好在还有别的好吃的。”我妈就咯咯笑,嫌弃的说“馋闺女”、“吃货”。
我觉得这事就挺和谐,挺套路的。如果我说甜食吃多不好,会很打击她,这就成了她的错了。而我说忘了,这事就变成我的错了,再适当“吹捧”下,皆大欢喜。毕竟父母对孩子的“小错”是非常非常非常宽容滴,哈哈。我真腹黑……
总之,我们的相处交流,都是为了享受亲情的温暖,父母开心就好~
其次,理解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陪伴是最长情的表达。
当我们逐渐长大,出门求学时,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工作在外时,故乡大概只剩下了几个节假;若是远嫁啊,也许春节的团聚都成了奢望。
所以,当父母不再参与我们的生活,我们骤然回家也许他们想关心我们都不知该从何说起,只能问问工资,谈谈对象。用我们可能嫌弃的念叨表达着关心和爱。真的不必摆出对抗的姿态,陪他们说说话,给他们讲讲我们的朋友、同事、喜欢的书、想看的电影,让他们多了解我们。
他们催我们早起,也许只是想一起吃个早饭;唠叨我们少玩手机,也许只是想跟我们多说说话;督促我们干家务,也许只是想让我们多参与家庭生活……
过年在家里时,我妈一直唠叨我洗衣服,我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差点又呛起来。最终特别不耐烦的去洗,心里想着有洗衣机还来奴役我,愤愤不平。结果,我真开始干点小活了,她又心疼的不得了,陪我一块干活,还一会儿问一句“这里洗了吗”“那里洗了吗”“领子用那个洗”“袖口这样洗”,简直比自己动手还要操心。后面还特别跟我爸炫耀:“我指使闺女洗衣服,洗得可好了。”一副我家有女初长成,长得听话又能干的得意样。我看得有点想笑,又有点心酸……
所以呢,少一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敷衍,理论父母的表达,父母同样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最后,只想问一句,想想将来的聚少离多,算算屈指可数的相见次数,而又是多少耐心和爱浇灌出了现在的你,你还舍得跟父母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