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舒适区

2018-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洋小溪

之前,我总以为做一件快乐的事情,那种做事情的状态,就是他们的心理舒适区。比如在沙发上看电视,在万达广场逛街买衣服,品尝美食,在家里打游戏等等。不舒服的地方呆着,肯定不是心理舒适区。

但是,在前两天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一幕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发现里面一个叫老布的老犯人,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一个人的大半辈子。

当他知道要刑满释放的时候,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差点精神崩溃,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要举刀杀人。再次出狱的时候,因为不适应外面的生活,他选择了自杀。

在我们常人眼里,谁都知道监狱里不舒服,他在监狱里也肯定向往过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出狱了会选择自杀?监狱里的生活质量根本不能与外面的世界相提并论。这是为什么?

学了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答案就出来了,文中说到,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所谓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样处理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老布显然很会处理监狱中的各种困难,虽然常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是他在哪里呆了50年,早已经练就了处理监狱难题的能力。但是当他出狱后,来到了常人世界,他反而失去了控制感。工作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改变太难,只有选择自杀。

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是他的心理舒适区。所以说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适,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所以说,不论你处于快乐还是痛苦的状态,只要你熟悉了那种状态,你就不会轻易去改变,因为你熟悉它。比如熬夜很痛苦,但是你不愿意改变。打游戏很刺激,但是对个人成长没有好处,但是你也很难改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