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后4.5:面对教学中的尴尬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有个非常著名的节目叫《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也因此而走红。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不过如此》,在这本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期节目,嘉宾是一位外地来京收废品的张大姐。张大姐在北京收废品,挣了些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攒下钱为了让儿子能顺利娶亲,在老家给儿子盖了五间大瓦房。房子盖得好,装修的也不错,在她们那个村首屈一指。但是张大姐却穿得破破烂烂的,每天吃的也是很简单。做节目和讲课很类似,因为每个节目也需要有个主题,这期节目的主题是“人要为自己活着,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要活出自我”。在节目开始前崔永元带着剧组,去张大姐家看了看,拍摄了一些照片和视频。这类节目还有一个跟我们教学非常相似的是,需要现场生成一些东西,节目才显得精彩,因此,在节目开播前张大姐并不知道具体要聊什么内容。节目开始后,崔永元就和张大姐聊,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新盖的这五间大瓦房。崔永元说:“张大姐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老家盖起了五间大瓦房,张大姐您能跟我说说这五间房是什么样的吗?”张大姐肯定也紧张,于是脱口而出:“你不是前几天去看了吗?还拍了照片”,崔永元描述自己的感受,觉得真是太尴尬了。于是只好说:“对对,但是现场的观众还不知道,您还是介绍一下吧。”
于是此后的聊天,崔永元就觉得自己把握不好了。最后在揭示主题的时候,几位专家都从做人要为自己活这个角度来跟张大姐互动,但是张大姐显得一脸茫然,内心的潜台词是,“你们没事吧?说什么呢?”。这节目没有实现预期效果,不但没让张大姐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反而让张大姐感到云里雾里,莫名巧妙。节目结束后给崔永元很大的启发。后来在传媒大学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有学生提问:“崔老师,当在镜头前发生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后,出现尴尬局面,怎样才能随机应变的巧妙处理呢?”崔永元说:“面对尴尬的局面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尴尬就让它去尴尬吧,你任何所谓的巧妙做法,其实观众都能看出来你不过是在掩饰罢了。保持平稳的心态,沉着冷静就最好。”
前段时间一所学校组织跟芬兰进行教学交流,我也参与交流活动,交流中中国跟芬兰各上一节英语课。我们中国的英语课上得很流畅,但在芬兰老师上课时她准备的英语阅读材料,学生读不懂。这位芬兰英语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进到一个小组,一个个地给孩子指导,后来她发现自己指导不过来,就邀请跟自己同来的几个老师,去别的小组指导。因为小组有十余个之多,她又请听课的中国英语老师们也进组去指导。四十分钟就是每个小组一个老师,给组内的4个学生指导,怎么阅读这个材料。汇报、交流、展示,都没有。下课前她就是对全班的同学说:“你们真棒整节课都在努力地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课后在交流的时候,这位芬兰老师一句都没提自己的设计太难了这类的话。她非常平静地说了说自己的思路,然后说孩子们学得很努力等等。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根本就没关注我们这些听课者,她心里就一个想法:“学生不会,我们就去教他呗,这有什么可说的呢?教学不就是这样吗?”
其实真正的教学就是这样,你所提前设计的方案在课堂上不能实施,那么你最好的做法就是能实施到什么程度就实施到什么程度。不要慌乱,不要纠结,不要掩饰,而要淡定、沉着。但是,这种淡定与沉着绝不是装出来的,是源自于你内心的自信。因为你内心深处明白,你的教学是面对学生的,学生这种方式学不会,我们就换一种方式引导他们学;学生这么多内容学不会,我们就让他们少学点内容。教学不是表演,而是让学生学会你需要他学会的东西,其他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