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梦珂》导读
一、介绍丁玲。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现代女作家、散文家。
先说说,丁玲这个笔名的来源。首先,丁姓据说是因为她认为丁字是笔画最简单的姓。至于玲字,据说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一些进步青年自认具有反封建意识,就开始废姓,只用名字称呼,而“冰之”称呼起来很不方便,再者后来她想当演员,想要改个琅琅上口的艺名,便决定闭目在字典上找一字。结果呢,她摸到“玲”字,从此“ 丁玲 ”成为她的新姓名。而她的处女作《梦珂》,是第一次用了这个笔名。
由于我要讲的这本《梦珂》是丁玲在1927年写的,我打算就随便说说丁玲在1927年之前那段时间的一些经历。
1904年,丁玲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建望族家庭。
1908年,丁玲四岁的时候,父亲病逝,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娘家。丁玲的表哥成了她亲密的玩伴,于是外婆给他们订了娃娃亲。
五四运动(1919.5.4)爆发后,正在女子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念书的丁玲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她。
1922年,王剑虹给丁玲带来了上海的一些状况,丁玲决定放弃中学文凭与其一同奔赴上海。初赴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
同年,18岁的丁玲解除了与表哥的婚约。
说到这里,我想到前段时间听到的一个观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提到当代中国家庭议题)上,老师说的一段话,大意是说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们有一个非常具有共通性的思路,就是会把批判自己的那“传统、封建”家庭及家庭成员来体现自己对传统啊,封建啊之类的批判和勇于叛离,就是说,家庭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斗争的战场。所以在那个年代,革命青年们为了表现自己的革命性,常常是抗婚,离家出走之类的。同样的原因,那个年代的中国小说故事中常常有革命与爱情并生的情节。
所以啊,我们的丁玲,也没有例外,18岁的她华丽丽地也抗婚了,也离家了。
后来,1923年经瞿秋白等人介绍,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1924年,丁玲去了北平并遇见了她第一次恋爱的对象。
那是一个海军学生,后来成了左联五烈士中的一员,名叫胡也频。据说最初是胡也频对丁玲几番追求,但是丁玲没太放在心上。
后来1925年春,王剑虹的父亲准备回湖南,就邀请丁玲一路回老家。所以丁玲就离开了北平返回湖南老家。但没有想到,胡也频也追来了湖南老家。据丁玲自己说,后来她和胡也频结伴回北京,并不是要在一起,结果被朋友们误解了,于是就索性住在一起了。应该也是1925年,他们两个结婚了。(当然这一点貌似丁玲在1937年跟斯诺说过自己没有跟胡也频结婚的话,不过这个我们不提哈)
1927年的时候,丁玲的原话是“我有了一次伟大的罗曼史:我从未同胡也频结婚,虽然我们住在一起,一个朋友的朋友开始来到我们家,他也是一个诗人。他长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频还穷。他是一个笨拙的农村型的人,但在我们的许多朋友当中,我认为这个人在文学方面特别有才能。我们在一起谈了很多。在我的整个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爱过的男人……”在延安时,也曾有人问丁玲:最怀念的人是谁?丁玲说:“我最纪念的是也频,而最怀念的是雪峰。”
所以不得不说丁玲真的是超级大胆的女性啊,她的故事即使放在现在看来,还是有些惊世骇俗。
在跟胡也频在一起两年之后丁玲她又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湖畔”诗人冯雪峰,据说是1927年底的事,丁玲第一次见到冯雪峰的时候,丁玲第一眼看他就傻了,据丁玲后来在延安的时候跟一个叫海伦-斯诺的美国记者所说的原话就是,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比她大一岁的诗人这么土,还这么穷,甚至比胡也频还要穷。所以当时感觉非常失望,因为她本来觉得一个北大学日语的年轻人本来应该是很英俊潇洒的,但是胡雪峰看上去像是一个乡下人。
结果,一个礼拜之后,丁玲爱上了冯雪峰。过程就像那个《还珠格格》里面台词说得那样,那个谁和谁来着,“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胡雪峰和丁玲谈文学,谈时事,于是乎,在跟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这个文学天才冯雪峰。
据说丁玲告诉海伦-斯诺说:“在我的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男人。
后来,1928年初,丁玲做了匪夷所思的决定,他们三人一起去杭州生活一段时间,以便取舍。然后他们在西湖,住在葛岭山上14号。房子是冯雪峰找的,是一个独立的院子。这一场柏拉图式的三角恋,两个男人都等着丁玲的抉择。那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丁玲选择了胡也频。
【根据1985年,丁玲回忆说:“对我来说,情况非常复杂。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另一个男人,但我同胡也频同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依恋,如果我离开他,他就会自杀,我决定,我不能同我所爱的这个人生活在一起,于是对他说,虽然我们不能生活在一起,我们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并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是我所爱的,不管他可能离得多远,这个事实决不会改变。我说,因此,我们的爱情必须是‘柏拉图式’的。这个决定使他非常痛苦。我最后不得不拒绝继续看到他,并完全断绝了这种关系。”】 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
但丁玲心中并没有熄灭她对冯雪峰的热恋,在后来和胡也频一起参加左联活动后,她又与冯雪峰重逢。
当胡也频遇害(1931年)后,冯雪峰来安慰丁玲,爱情重新燃起,1932年丁玲给冯雪峰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但是那时候,冯雪峰不仅已经结婚,而且还有了一岁的女儿, 所以冯雪峰拒绝了丁玲。
【只愿意永远停留在沉思中,因为这里是占据着你的影子,你的声音,和一切形态,还和你的爱……我想,我只想能够再挨在你身边,不倦的走去,不倦的谈话,像我们曾有过的一样,或者比那个更好,然而,不能够,你为事绊着,你一定有事。我呢,我不敢再扰你,用大的力将自己压在这椅上,想好好的写一点文章,你会更快乐些,可是文章写不下去,心远远飞走了,飞到那些有亮光的白云上,和你紧紧抱在一起,身子也为幸福浮着……】
但根据后来的回忆录《魍魉世界》以及据说在1986年2月7日是农历大年初一,距丁玲逝世只剩下二十多天的时候,有一天清晨,丁玲在病榻上迎来她的最后一个过年。丁玲听着街上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感叹地说了一句:“雪峰就是这个时候死的。”
我没资格做什么评论,这里只将这些故事,单纯地介绍一下。
1927年底于于《小说月报》发表处女作《梦珂》。
二、简单介绍一下《梦珂》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就是,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的女主人公梦珂离开家庭,先后在学校和进入社会经历了种种困难,同学老师的虚伪卑鄙,表哥对自己感情的玩弄,社会上的人低俗肮脏。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单纯善良又有些许叛逆的她渐渐地改变了自己去适应这个现实世界,最后甚至“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梦珂》的主人公就叫梦珂,是一名性格要强、些许叛逆但勇敢聪慧的女学生。故事一开场,梦珂就以一个看到了女模特被欺负而挺身而出的形象出现,她对那些“马后炮”的同龄人充满了不屑,喜欢乡间无拘无束的生活,讨厌古板的学校。就像跟她的好友匀珍说的那样,她“厌倦了那些教师同学们中的周旋”,她“痛心那敷衍的所谓的朋友的关系”,离开了学校。
【红鼻子当大众还没到的时候欺侮那女子,那女子骇得乱喊乱叫,自己听见了跑去骂他,惹得那人恼怒了她,反在许多人前面去诬蔑她,虽说那许多同学都象很能理解她,但那无用,那冷淡,那事过后的奋勇,都深深的伤了她的心。她真万分不敢再在那里面住下去。无论如何得换个学校也比较好点。】
“以后呢,依旧是非常平静的又过下来了。只学校里再没见着梦珂的影子。红鼻子先生还是照样红起一个鼻子在走廊上蹬去又蹬来。直过了两个月,才又另雇得一个每星期来两次,一月拿二十块钱的姑娘,是代替那已许久不曾来的,上一个模特儿的职务。”
第二大部分主要讲的是梦珂在姑妈家的生活。在姑母家小心翼翼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了梦珂超越同龄人的聪颖与早熟。
虽然她并不喜欢与书中那群所谓的朋友交谈,却要“做得真像是非常自然的夹在那男女中谈笑着一切”,她羞愧于自己被逼迫做出来的“丑态”。
当她看到杨小姐穿着那一套她并不称许的漂亮衣服时,“她却不得不慷慨她的赞谀,但又不知应如何说才惬合。过了半天,只好也重复的学着别人:‘呵,美透了!美透了!’眼睛便放到那颜色太不调和的脂粉的面孔。”
“‘难道这里来的人都是不坦白,不真诚……’最后只好归怨到自己。为什么自己不忠诚的来亲近这里所有的人。”
“梦珂常常要忍耐的去听她们愚弄别人后的笑声,听她们发表奇怪的人生哲学意义。”
“看到她们如妖狞般的心术和摆布,会骇得叫了起来,拳头便在暗处伸缩。”
“詹明也比较大胆了,常常当着她说出许多猥亵的话,她又不能像表姊们拿调皮的样子去处理,只好装出未曾听见的样子,默默地走了开去。”
知道了现实世界就是这般肮脏,她不安,她鄙夷,但却无法逃避,只能强迫自己去面对。就像书中说的,她不得不习惯“这曾使她不敢接近的生活”。
后来姑母家的表哥晓淞,用洋派的绅士外表,和风月场合学来的卑劣技巧,利用梦珂的单纯将她的感情玩弄于股掌之中。
为了让梦珂陷入他的感情陷阱里,他揣度梦珂的心思,对梦珂极尽温柔体贴,抛出一个又一个温情的糖衣炮弹,最终将梦珂的芳心俘获。梦珂爱上了表哥晓淞之后,却在无意间发现了晓淞对她只是“假劲”。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旧时代男性对女性爱情的亵渎,他们将爱情当做捕猎一样的玩意,津津乐道于猎物上钩的成就感。晓淞的嫖妓以及被梦珂发现后同澹明的轻浮对话又毫不掩饰他们玩弄女性的罪恶欲望。
梦珂在经历过姑母家豪无亲情可言的生活,了解了同龄人毫无追求的思想以及目睹了种种虚假的感情之后,才明白尊严只不过是自己对新生活向往的一种假想而已了。
最终,梦珂愤怒了,她再也受不了这个家里的虚伪和肮脏,于是带着满心的伤痛以及仅剩的自尊离开了姑母家。
她独自一人走进了社会,这个“地狱般的深渊”。她没有一技之长,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她看不见前方的路该向哪里走,负气的自尊不允许她回姑母家去。
几天后,在拥挤的马路上,她无意中发现了一间“圆月剧社”,“她大着胆子便朝里走”。
面对着那些导演对她的打量,“最后还使人不得不允许了他如此一个令人不快的要求:她无声的举起一双手去勒上两鬓及额上的短发,显出那圆圆的额头并两个小小的玲珑的耳垂给人审视。”
“她不知道这是不是应该的,当着他的面前来评论她的容貌,像商议生意一样,但她不曾喊出声来,或任性的申诉几句,只好隐隐忍着那气愤,于是这羞惭竟把她弄得麻木了起来,她不知道应该如何说话和动作了。”
她面试通过了,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
她累得昏厥了,还要被要求重新演一遍,“本来,仅仅因了伤心,就已足够她去拒绝这逼迫的要求了,可是她却应诺,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竟然这样的去委屈她自己,也等于卖身以至于买灵魂似的。”
是的,在经历了这么多人间冷暖之后,她不得不学会忍耐了,她不得不学会把她那颗任性的心包装起来了。
“以后,依然是隐忍的,继续着到这种纯肉感的的社会里面去,自然,那奇怪的情景,见惯了,慢慢地可以不怕,可以从容,但究竟是是她的隐忍力更加强烈,更加伟大,至于能使她忍受到非常的无理的侮辱了。”
离开后的梦珂却不得不为了生存无奈的向现实妥协,并渐渐看清现实,不在抱有曾经美好的幻想。
故事的结局以纯真少女即将变为耀眼明星而看似喜剧的收场,却暗藏旧时代女性对社会隐忍的真相。
丁玲在小说里要表达的正是当时的女性渴望个性自由、解放,然而却因自身的弱势不仅无力扭转现状,而且还要被逼妥协的被动的、悲哀的地位。
三、下面与大家讨论讨论梦珂这个女主人公的原型问题。
部分研究者认为梦珂是丁玲的一些缩影。
首先,小说中的梦珂出生在破落的封建家庭,长于言谈,长得漂亮,会喝酒,会花钱,这些与丁玲都很相似。
小说开始就说到梦珂有在学习西洋画的学校学习,而丁玲本人在1924年也曾就学于北京某私人画塾。
而梦珂最后去当电影明星,也是丁玲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据说也就是192几年的那段时期丁玲看了一部电影《空谷兰》后,萌生了做电影明星的梦想,那我开头也提到笔名中“玲”字也正是她想当演员,要改个琅琅上口的艺名,才闭目在字典上找一字给确定的,这时候她便给大导演洪深写信,在洪深的帮助下,她去上海,参观了电影拍摄的过程,演技形象虽然得到洪深的认可,但是终因性格与电影圈潜规则的现实格格不入,放弃了这个打算,明星梦就此夭折。
而《梦珂》也恰在这件事之后她回到北京写出的。
书中的梦珂不满学校教育,骄傲负气,脱离上海姑姑家,跑到明星剧社当了一名演员。改名叫林琅,那是丁玲自己的一段经历的缩影。
至于书的末尾写道“现在,大约在某一类的报纸和杂志上,应当有不少的自命为上海的文豪,戏剧家,导演家,批评家,以及为这些人呐喊的可怜的喽罗们。大家用“天香国色”和“闭月羞花”的词藻去捧这个始终是隐忍着的林琅——被命为空前绝后的初现银幕的女明星。
这个小说的结尾,很可能倒是丁玲的一种虚构与幻想,其实,丁玲根本就不适于当演员。她无功而返。
其次,20世纪20年代的有三大小说潮流。
一个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人生写实派”,叶圣陶是代表作家之一;二是“乡土文学”作家群,有彭家煌、台静农、许杰等;三是以创造社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一派,是浪漫主义的追随者,影响最大的是郁达夫。
反正就感觉丁玲的一些作品也可以归为自叙传抒情小说一类,学界普遍认为《梦珂》带有一定的自叙传特色。
不过更多的人是认为梦珂的原型是丁玲的好友王剑虹。
首先,从名字来说,梦珂这个名字,也是瞿秋白曾经对王剑虹的昵称爱语,法文意为“我的心”。
瞿秋白致王剑虹的诗作
“虹: ……你偏偏爱我,我偏偏爱你——这是冤家,这是“幸福”。唉!我恨不能插翅飞回吻…… 爱恋未必要计较什么幸福不幸福。爱恋生成是先天的……单只为那“一把辛酸泪”,那“暗暗奇气来袭我的心”的意味也就应当爱了——这是人间何等高尚的感觉!我现在或者可以算是半“个”人了。 梦可!梦可!我叫你,你听不见!”
可怜,可怜啊!
秋白 一月十二日”
由此可见,甚至连梦珂这个名字,也是瞿秋白曾经对王剑虹的昵称爱语,法文意为“我的心”
(因为1923年冬天王剑虹与瞿秋白便已结为伉俪,婚后不久便被瞿秋白同志的肺病染上,病势沉重,最后香消玉殒,秋白剑虹竟相隔于天上人间了)
其次,我们说小说的女主人公梦珂的创作原型是丁玲的同学好友王虹剑。很大的证据来源是丁玲的好友沈从文写的《记丁玲》。
(1933年夏天,丁玲被捕后,有讹传说丁玲牺牲了,沈从文写下《记丁玲》和《记丁玲续集》,寄托自己的哀思。但貌似就是这些文章成为丁玲和沈从文反目的一大重要原因,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大家如果他二人感兴趣可以自己搜索资料自行了解)
“梦珂,她是一个退职太守的女儿。当太守年轻时,他生得确是漂亮,又善于言谈,又会喝酒,又会花钱。从起身到睡觉,都耽乐在花厅里。自然有一般时下的诗酒之士,以及贩古董,字画的掮客们去承奉他,终日斗鸡走马,直到看看快把祖遗的三百多亩田花完了,没奈何只好去运动做官。靠了曾中过一名举人,又有两个在京的父执,所以毫不困难的起始便放了一任太守。原想在两三年后再调好缺,谁知不久就被革了,原因是受了朋友的欺骗,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点被牵涉到风化的事。于是他便在怨恨,悲愤中灰起心来,从此规规矩矩的安居在家中,忍受着许多不适意的节俭。但不幸的事,还毫不容情接踵的逼来,第二年他妻子便在难产中遗下一个女孩死了。这是他在十八岁上娶过来的一个老翰林的女儿,虽说也是按照中国的旧例,这婚姻是在两个小孩还吃奶的时候便定下的,但这姑娘却因了在母家养成的贤淑性格,和一种自视非常高贵的心理,所以从未为了他的挥霍,他的游荡,以及他后来的委靡而又易怒的神经质的脾气发生过龃龉。他自然是免不了那许多痛心的叹息和眼泪,并且终身便在看管他那唯一的女儿中,夹着焦愁,忧愤,慢慢的也就苍老了,在那所古屋里。”(出自《丁玲《梦珂》》
这里涉及的是王剑虹的父亲。
其父王勃山,爱文物,谙医道,悉诗文,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同有盟会员,曾任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秘书;解放后,先后任川东行政公署监委委员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1957年去世。王剑虹早年丧母。
梦珂的父亲与王剑虹的父亲,很有些靠谱。(很有些像)也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交融。
“这幼女在自然的命运下,伴着那常常喝醉,常常骂人的父亲一天一天的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枝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天然第一步学会的,便是把那细长细长的眉尖一蹙一蹙,或是把那生有浓密睫毛的眼睑一阖下,就长声的叹息起来。不过,也许是由于那放浪子的血液还遗留在这女子的血管里的缘故,所以同时她又很会象她父亲当年一样的狂放的笑,和怎样的去煽动那美丽的眼,只可惜现在已缺少了那可以从挥霍中得到快乐的东西了。”(出自丁玲《梦珂》)
这里描写的梦珂是个美女。
而丁玲在同学间算不上美人。
沈从文描述的丁玲是“那么一个朴素圆脸的女孩子”(《记丁玲》116页)
“这个圆脸长眉的女孩子,她同我想象中的平凡女子差不了多少。就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去料理自己,即如女子所不可缺少的穿衣扑粉本行也不会,年轻女子媚人处也没有,姑比起旁的女人来,似乎更不足道了。”(《记丁玲》63页)
而丁玲的同学挚友王剑虹,沈从文是这样描述:“当时丁玲女士还不过十七岁,天真烂漫,处处同一个男子相近,那王女士却是有肺病型神经质的女子,素以美丽著名,两人之间从某种相反特点上,因之发生特殊的友谊,一直到那王女士死去十年后,丁玲女士对于这友谊尚极其珍视。在她作品中,常描写到一个肺病型身体孱弱性格极强的女子,便是她那个朋友的剪影。”(《记丁玲》57页)
对照沈的文字,我们自然会懂得其实,丁玲笔下的梦珂就是她那个美丽的同学王剑虹。
再有丁玲也曾回忆说王剑虹女士“有一双智慧、犀锐、坚定的眼睛”,她口才流利,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见解精辟,常反驳学 潮的校长老师哑口无言、瞠目结舌,同时,她又“象一团烈火,一把利剑,一支无所畏惧、勇猛直前的队伍的尖兵”。
1916年王剑虹考取邻近的湖南省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比王剑虹小两岁的丁玲也进入二师成为预科生。
丁玲后来曾回忆道,那时"王剑虹已经是师范二年级的学生了……我们的教室、自修室相邻,我们每天都可以在走廊上相见。她好像非常严肃,昂首出入,目不旁视。我呢,也是一个不喜欢在显得有傲见的人的面前笑脸相迎的,所以我们都不打招呼。但她有一双智慧、犀锐、坚定的眼睛,常常引得我悄悄注意她,觉得她大概是一个比较不庸俗、有思想的同学吧。果然,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我们学校的同学行动起来时,王剑虹就成了全校的领头人物……她口若悬河的讲词和临机应变的一些尖锐、透辟的言论,常常激起全体同学的热情。她的每句话,都引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跟小说中梦珂的形象是有很大共通性的。
(梦珂原文最开始校园模特事件中体现)“她在酉阳家里曾念过好几年书,也曾进过酉阳中学。到上海来是两年前的事。为了读书,为了想借此重振家声,她不得不使那老人拿叹息来送别她的独女,叮咛又叮咛的把她托付给一个住在上海的她的姑母,他的堂妹。”(出自《梦珂》)
“梦珂看见那老太太的亲热,倒不好意思起来,也就笑了。到晚上吃面时,老太太看到那绿色的,新擀的菠菜面,便不住的念起故乡来。是的,酉阳的确不能拿上海来相比。酉阳有高到走不上去的峻山,云只能在山脚边荡来荡去,从山顶流下许多条溪水,又清,又亮,又甜,当水流到悬崖边时,便一直往下倒,一倒就是几十丈,白沫都溅到一二十尺,响声在对面山上也能听见。树呢,总有多得数不清的二三个人围拢不过来的古树。算来里面也可以修一所上海的一楼一底的房子了。老太太不住的说,匀珍的父亲捻着胡子尽笑。”(出自《梦珂》)
这里描写的酉阳风光,深得龙潭神韵。沈从文二十年代曾驻扎过酉阳龙潭,后在其自传里描述过龙潭景色,记载于《一个大王》一章里。这是种人生机缘吧。沈大概没有亲见过王剑虹女士,但在丁玲的相册里看到过王女士的芳容,听到过丁玲描述王女士的故事。【王剑虹(1903-1924),土家族,生于四川酉阳龙潭镇。】“老太太还自有她的见地。本来,酉阳是不必有那样多学校的,并且酉阳的圣宫——中学校址——是修得极堂皇的,正殿上的横梁总有三尺宽,柱头也象桌子大小。便是殿前的那一溜台阶,五六十级,也就够爬了。“哼,单讲你那学校的秋千,看是多么笨,孤零零的站在操坪角上,比起我们学堂里的来,象个什么东西!未必你们忘记了?想想看,好高!从那桐子树的横枝上坠下来,足足总有五六丈,上面的叶子,巴斗大一匹匹的,底下从不曾有过太阳光,小孩子在那里荡着时,才算标致。你大哥在时,还常常当打到东边就伸手摘那边杈过来的桂花,只要有花,至少也可以抓下一把来,底下看的人便抢着去捡花片。匀儿总该记得吧!””(出自《梦珂》)
这里描写酉阳中学,很是逼真,至今酉阳人还引以为傲。
至于丁玲是真的与王剑虹到过酉阳游玩,还是听同学描述家乡风物的结果,那还有待于专家深入研究。
1922年春节前夕,王剑虹利用回川探亲之机重返湖南,把日夜惦念的好友丁玲也接到上海平民女校读书。至于这回是不是丁玲与好友同到酉阳龙潭,可能性很大。
四、说一说一些有关《梦珂》的解读。
首先是被谈论得较多的,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她的一生可谓历经风霜,看过世间百态,因此在她的创作中,也多以自己的感 情经历为主线,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和对理想化活的渴望。
【从1927年开始,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创作了一系列以女性为中心、揭示女性心理、女性情感为题的作品。一开始丁玲的创作处于一种反叛的时期,她只顾着宣泄自己内心的强烈情绪,她的作品在一种强大的心理压抑迸发的的状态下完成,因此给人一种春日惊雷的感觉。但是随着生活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境遇下,丁玲的心也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她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也在不断有新的衍生和成长。】
《梦珂》以梦珂在都市中的遭遇叙述了外在社会异化女性的过程,这个外在社会并不是夹杂了现代文明冲击的老乡土,而是浸染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都市,30年代的都市文化是“对西方文明垃圾的一种拙劣复制”。
它摧毁了五四时期建立起的“子辈同盟”。( 五四女性的爱情自由以男性作为同盟者,)而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渗透,带来了“纯肉感”的社会风气。
这一风气催生了女性肉体的觉醒,循着男性目光,叛逆的女儿们看到了自己的身体之躯。
丁玲的《梦珂》讲述一个破落封建家庭的女儿梦珂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最终沦落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 社会被欲望化的生存图景:即女人的社会位置始终由男人来指定,她从未实施过自己的法律,唯一适合她们的就是做个 纯粹的肉体,作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
由于人类历史是由男性书写的历史,人类文化是父权制的文化结构,男性社会“并不会去了解女性的感受和经历,而只关心男性所要求女性应该成为的形象”,女性被文化规定为感性柔弱、顺从依附、被动退缩的次于男人的第二性。
文本中,梦珂的生存经历生动地印证了男权对女性的碾压,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欲望化的生存图景。即“女人的社会位置始终由男人来制定,她从未实施过自己的法律,唯一适合她们的就是做个纯粹的肉体,作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
文本中梦珂是作为欲望风景画通过澹明的眼睛展示的,比如在下棋的时候审视她纤长的手指、雪白的手、透明的皮肤,“女人的身体是亘古不变的男人想象的空间”。而在这种“仕女化”的情色想象中,他当着她说出许多猥亵的话,下意识里表现出对她局促、动火的态度,不时有一些含糊的表白,他还在信中把梦珂当成同他定情过的风骚女人,在这欲望化图景中,澹明的言行举止全无超越肉色欲望的情爱成分,“在男本位视觉文化里,她们(女性)就如同被切割了的零件一样仅作为种视觉形象,仅以观赏性的高低来决定其价值。”
当梦珂爱情破灭,走投无路时,她被男性中心社会驱赶得无家可归,不得已,来到社会,她接受了圆月剧社的招聘。
圆月剧社的少年导演“向这热心于戏剧的女子解释了许多特殊的情形,又再三盘问了这女子的家庭,经济状况还要求她无声的举起一双手去勒两鬓及额上的短发,显出那圆圆的额头并两个小小玲珑的耳垂给他审视”。
她终日在园月剧社饱领那男女演员或导演间的粗鄙的俏皮话,或是那大腿上被扭后发出的细小的叫声,以及种种互相传递的眼光”。
“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男性对女性的征服方式则相对隐晦,即通过一种女性自 愿交出人生自由或性商品的形式实现”。于是,她被当着她面前评论她的容貌,象商议生意一样”,她由此获得赞美、恭维、鼓励、帮助,终于男性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将她塑造成了“天香国色”“闭月羞花”的大众情人一电影明星。
园月剧社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使经受了求学悲剧、爱情悲 剧的梦珂遭遇了更为黑暗的求职悲剧;
从逃离家庭、逃离爱 情到逃入社会,梦珂一步步沉沦,终于在社会的染缸中异化为男人欲望化的明星。
再者,也可以从对现代的希求和抗拒的矛盾心理角度解读。
① 中国引进西洋画。人体模特事件。
女性人体画中存在着歧视女性的性别结构,人体模特其实是一个被现代性本身所排斥、女性被替换为现代性之外的过程,同时又是男性精英建构性别结构、把女性驱逐于现代性之外的过程。还有人体模特事件中,梦珂不肯跟“现代”学校里的男性精英团结,而是单枪匹马带着人体模特离开学校也看出她的反叛。
② “梦珂”的名字也透着一股洋味。
③ “自由恋爱”也是一种现代的象征。梦珂,对“自由恋爱”神话充满怀疑又有向往——做“新女性”还是“太太”的矛盾;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思想界,“自由恋爱”的主张超越了“按照自己意志选择结婚对象”的本意成为被神话化了的概念。这个神话就是说,女性首先要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从“传统家庭”即“父亲的家”走向社会,实现“婚姻自主”、“男女社交”,更进一步,若能实现男女平等的贞操观念、男女平等的教育,必然会产生出“灵肉一致”的“真爱”和“现代家庭”。
梦珂在故乡有相对开明的父亲,所以能只身来上海,实践着“男女社交”和接受着“男女平等教育”。因此她也具备了“自由恋爱”的条件。听到没由着自己意志结婚的表姐因为过着比娼妇还要不如的生活而发出叹息,梦珂更是把建立在自由恋爱之上的婚姻看作当然。所以,希冀着能在“灵肉一致”的“真爱”之上组成“现代”的新式家庭。
但是,阻碍了这一梦想的实现的并非旧势力,而是应该和女性携手努力的现代男性精英。最后,对实现“灵肉一致”的“真爱”已经绝望的梦珂,便选择了婚姻之外“独立自主”的生活,为着成为“职业女性”而不断地奋斗。
④ 在“独立自主”之路上饱受挫折的梦珂,苦恼于做“职业女性”还是“摩登女郎”。
梦珂退学后,开始摸索“职业女性”的出路,但是,“办学校,兴工厂,她哪有那样大的才力。……未必能牺牲自己去做那病院看护,整天同病人伤者温存,她哪来这种能耐呵!难道为了自己喜欢小孩去做一个保姆,但敢不敢去尝试那下人的待遇”。在苦恼和奋斗中,尽管梦珂最终成了电影演员,但仍无法摆脱自己的烦恼:即便当了明星也只能是男性“欲望”的对象,“简直没有什么不同于那些站在四马路的野鸡。”
在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接受中等教育的女性人数激增,女性开始渐渐走上“女教、医生、产婆、护士、女工”的职业道路,尽管如此,“社会上仍极少有能接受女性的地方”。而在上海等大都会,年轻女知识分子们已被看做“摩登女郎”担起鼓噪消费文化的角色。
这些摩登女郎在都市的男性精英眼中,一方面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和性冲动的对象而给他们带来了快感,另一方面又作为家族制度和性道德规范的破坏者带给他们某种恐惧。
因此“摩登女郎”在电影和商业广告中魅惑登场的同时,思想界却非难她们“独身主义”和“出入电影院”等行为,用“堕落、享乐、安逸、寄生、颓废、虚荣、奢侈、感性、外国奴隶、性的商品化、变形娼妇”等词语让她们深陷谴责。小说中的梦珂同样坚决拒斥那些并非基于“真爱”的婚姻,超越了旧的女性规范努力地迎向“职业女性”的挑战,却也极可能被看做是“摩登女郎”而备受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