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大怪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也造就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一些在本地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但在外地人眼里却变得不可理解,甚至是奇闻怪谈。
例如早年间外地人眼里便有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却早已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见不到了。
窗户纸糊在外这习俗我便从没见过。自我懂事以来家里的窗户就是玻璃窗,不用糊窗户纸的。不过为了抵御北国冬季凛冽的寒风,家家户户的冬季都会安上两层玻璃窗。
那时的窗户都是木质的窗框,封闭的不像现在的铝合金塑钢化门窗这样严实。窗框与窗框之间总是有缝隙的。所以每年的深秋,母亲都会打上一碗浆糊,再将废旧报纸裁成一寸多宽的纸条,我和母亲便用这些报纸条将窗框之间的缝隙糊了起来。
这糊窗缝可是个大活,这木窗框年深日久,便保不定有个缺损破坏,甚至边角残缺的,都要用报纸仔细地糊好,北国的冬天西伯利亚的寒风肆虐着东北大地,为了保暖,窗户上绝不有一丁点儿的缝隙。俗话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可不是夸张的话。窗框之间的缝隙不但外面要糊,里面也要糊,务必要糊的严严实实,才能保证不进风。
两层窗户的中间还要填上锯末子,这锯末子要高过最底下的窗框,为的是既要保暖又吸湿。这锯末子上面还放上剪碎了的五彩纸,来增加美观。为了保暖,窗户外面还要封上一层塑料布,来保证室内的温度不流失。
在漫长的冬季里,东北人躲在温暖的室内防寒的情景便叫“猫冬”。意为像猫一样躲在一个地方不动弹,很形象也很亲切。
冬天的室内火炉,火炕,火墙烧的暖暖的,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不让室内过于干燥,火炉上总是烧着一壶滚开的热水。炕桌上一壶冲泡好的茉莉花茶,新炒的熟瓜子,缓好的冻梨冻柿子。一家人坐在一起聊着天,看着电视打发着休闲的好时光。
炉火上的水壶冒着热气,氤氲的水汽升腾在空中,落在冰冷的玻璃窗上,一夜的时间就在窗户上凝结成美丽的冰窗花。那冰窗花晶莹剔透,美丽大方,仿佛不是人间的景致,那是冬日女神的杰作,是她趁着夜间人们熟睡时用笔在玻璃窗上留下的一幅幅山水画,或浓墨重彩,或轻灵飘逸,或洒脱不羁。时而写实,时而抽象,今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感叹着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只可惜这神奇的画卷并不为世间更多的人所欣赏。不到中午,室内的温度升高了,冰窗花也开始融化了。水流顺着玻璃窗淌了下来,流到窗台上,流到火炕上。我便用抹布一遍遍的擦着干这水渍。抹布被洇湿的透了,便拧干了抹布再擦。拧干的抹布就拦在窗台上,防止玻璃窗上淌下来的水再流到炕上。这般时间一长,窗户上糊窗缝儿的报纸便被洇透了,沤坏了,每年到春节前后,我总要用浆糊把沤坏了的窗缝纸再从新糊上一遍,也明白了为什么以前的窗户纸为什么要糊在外面,祖先的经验智慧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
东北还有一怪叫姑娘叼着大烟袋,这个习俗我也是没见过的。在我的记忆里,我家乡的女孩子没有叼烟袋的,抽烟的都极少。但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妇女抽烟的还是不少。
可能是时代的变迁吧,毕竟现在香烟的种类太多又方便,谁还会拿着个又土又笨的烟袋锅呢?即使是在我小的时候抽烟袋锅子的也已经是少数了。
在我的记忆里姑妈是抽烟的,但她抽的是自己用烟叶卷的烟。小时候去姑妈家串门,常常可以看见放在炕上的烟笸箩。笸箩里装着烟草叶,烟纸,火柴。
姑妈每次抽烟的时候,就会从笸箩里抽出一张烟纸,用手将碾碎的烟叶抓了一小撮,均匀地撒在烟纸上,然后将烟纸卷了起来,一只手捏住烟卷的一头捻了起来,将烟卷越捻越紧,最后捻的那烟卷形式好像一个小棒槌一般,烟卷的一头也捻出一个尖尖的纸头。姑妈用手掐去纸尖,然后把烟卷叼在嘴里,划火点上,深吸了一口,便仿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般。
最初姑妈的烟纸都是从废旧的书本上裁下来的,后来街上有了专门用来卷烟的烟纸买了,姑妈就用街上买来的烟纸卷烟抽。每次看着姑妈在氤氲的烟雾后面那享受的表情,我便奇怪这烟到底有什么好的,难道真的能让人飘飘欲仙吗?
有一次去姑妈家玩,碰巧屋里没人,姑妈的烟笸箩就在炕上放着。我便动了好奇心,拿了一张烟纸,学着姑妈的样子撒上了烟叶,捻了一个烟卷,点着用力一吸,那烟草辛辣的气息便立刻顺着气管一直冲进肺子里,然后从鼻孔喷了出来。我都呛的一阵剧烈的咳嗽,鼻涕眼泪全都流了出来。恰好姑妈进屋来见了便急忙把我手里的烟卷抢了下来,叼在自己嘴里说:“小孩子怎么能抽这个,糟蹋东西呀,啧啧。”
我看着姑妈吸烟的样子心中奇怪,这样呛人的东西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反正我是一辈子也不会喜欢的。从那以后我便再也没有碰过香烟和烟草,直到现在工作累了乏了,也是靠浓茶咖啡提神,不碰烟草。
据姑妈说她吸烟本是和奶奶学的,奶奶便有抽旱烟袋的习惯。那时的东北夏天蚊虫颇多,抽旱烟便可以有效的驱赶蚊虫。而冬季漫长,“猫冬”时为了休闲解闷,无论男女都会抽上一袋烟,既解困又解乏。姑妈孝顺,在奶奶身边常常用伺候她老人家抽烟。每次奶奶抽烟时总是姑妈帮着装烟丝,点上,再吸一口,确定烟杆通畅,再递给奶奶。一来二去便有了烟瘾。我从来没见过奶奶,她老人家去世时我父亲还是个小学生,那时姑妈也还没出嫁,所以叼烟袋的大姑娘就是姑妈。
东北第三怪是养活孩子吊起来。刚听到这话时我是很惊讶的,不明白为什么养活孩子要吊起来,吊在那里?怎么吊?像电视里的吊死鬼吗?哪孩子受得了吗?不会吊死吗?直到看到网上的图片,才知道我想差了。吊起来的是摇篮,也叫悠悠车。
这是唯一我亲眼见过的东北三大怪之一。那时东北几乎家屋里都会有一根木梁,专门用来挂摇篮的。那摇篮是用铁丝编的,里面用胶合板固定住,打磨开净,再铺上被褥,挂在横梁上。然后把孩子放在里面,用手一推,悠悠荡荡,故而又叫悠悠车。
这悠悠车形体椭圆形,两头尖尖的向上翘起来,远远一看好像是一条弯弯的小船,有的人家还会在悠车子上面挂上小铃铛,花楞棒。悠悠车悠起的时候,上面的小铃铛和花楞棒就会随着风儿“叮铃铛儿”的发出响声,逗的孩子“哏哏”地直笑。
我母亲的工作是托儿所的保育员,托儿所里的小班就有几个悠悠车,我的婴幼年就是在那个悠悠车里渡过的,具体在悠悠里是什么滋味早就忘记了,但我想一定是舒服且快乐的,因为我上小学后还去过母亲的托儿所,看悠悠车里的孩子们都是欢快的,用手一推悠悠车,荡起来的摇篮高高的飞起来,好像在天上飞舞一样,比起公园里的秋千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那时的悠悠车还是比较普遍的,我就不止在一个同学的家里见过。谁的家里还有年纪幼小的弟弟妹妹,那家里多半就会有悠悠车。把孩子放在悠悠车里用手推,悠悠车就会像秋千一样的荡起来,你松开手不理它,由于惯性它依然悠来荡去,孩子在里面不哭不闹,不一会就睡着了,等到悠悠车停了就再推它一下,它就又悠了起来,然后你就可以去忙其它的活计了,真是哄孩子做家务两不耽误。
现在想想,发明这悠悠车的人还真是个天才,前人的智慧总会令人惊叹。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悠悠车也渐渐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高楼大厦,红砖瓦房里天花板上没有了挂摇篮的地方。这悠悠车慢慢地从眼前流进脑海里,又从脑海流进梦乡,最后顺着时间的长河一直流入记忆的最深处,最后消失不见了。
这东北三大怪最终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前进,科技的进步,一点点的走进历史,成为了过去,有多少民俗就是这一步步无声无息的消逝了,但是没关系,不用感慨,也不用惋惜,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有新的民俗产生,只要文明存在时代发展,就会有新的事物新的习惯产生,最后变成新的民俗。一定会这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