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产业发展现状数据报告:占比4%的卫生院创造52%的医疗收
前 言
政府推出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资源共享,改善基层医疗发展滞后的现状。
基层医疗获得了新动力,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农村基层医疗优质资源先天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凸显。
医疗资源必须重新分配,加大向基层倾斜力度,才能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医改目标。
基层医疗,在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占比高达95%,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门诊部(所)。
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基层医疗的规模、医务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各类高等级医院相比,基层医疗的床位供给能力、设备先进性存在不足,而且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矛盾突出。
指标解释:
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和门诊部(所)4类机构。
②公立机构、民营机构:前者指经济类型为国有或集体的医疗卫生机构;后者指经济类型为国有或集体以外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港澳台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疗卫生机构。
③城市与农村范围: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地级市辖区和区县,农村包括乡镇和行政村。
④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报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数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梳理,全面分析基层医疗发展现状。
总量上升,增速减缓:2011-2016年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比较缓慢。其中,在2012年,机构数量大幅减少,主要是因为村卫生室数量减少所致。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在逐年减少,村卫生室数量相应减少。
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在整个医疗卫生机构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在95%左右,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我国医疗机构营收占比达到78%的医院,数量占比只有3%。
数量占比有所下降: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占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同期,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占比分别增长了0.7、1.3个百分点。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其建设保持稳定增长。
村卫生室数量领先:我国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村卫生室数量占比70%,遥遥领先于其他机构,为农村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
门诊部(所)发展势头好:门诊部(所)数量逐年上涨,2011-2016年总体增长了17%,得益于政策对诊所开办条件的放宽。
乡镇卫生院数量保持稳定:近几年乡镇卫生院数量稳定在3.7万家,主要是我国乡镇建制未发生变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不足:我国后期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网点建设,更好满足社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农村机构数量远超城市: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多且较为分散,村卫生室数量占据优势,需要更多医疗机构才能实现覆盖。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增长出现分化: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数量持续减少,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持续增加。城镇化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医疗需求不断扩大,带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长。
公立为主,民营为辅: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于民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且公立数量持续增加,民营数量持续减少。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农村医疗),盈利空间较小,民营资本参与积极性较低。
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突出:整体看,东部基层医疗发展最好,中部次之,西部落后,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村卫生室数量最多:东、中、西部各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村卫生室数量远超其他类型机构。
西部乡镇卫生院数量最多:主要是西部省份乡镇数量多。
中西部门诊部(所)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门诊部(所)数量明显落后于东部,主要是因为诊所大部分分布在城市,东部城市数量优于中西部。
规模扩大,增速放缓:随着政府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发展,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加大了床位数投放。但是随着政策效应递减,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长放缓,床位数量增速也随之下降。
床位数都在增加:说明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都在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设施。
总量差距不断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床位数量之间差距在不断扩大,主要是医院在财政支持和资金实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支持,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自身需要不断增强融资能力,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
卫生院床位数占比最高且逐年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占比逐年降低:主要是因为医疗服务下沉,卫生院成为基层住院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基层医疗床位供给密度提高:每千人口享有床位数逐年递增,能更好满足患者住院需求。
农村床位供给密度偏低:农村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不足城市的一半,这与农村基层医疗发展滞后密切相关,需要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发展,提高农村床位供给密度。
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且保持高速增长:基层医疗加大设备购买力度,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有助于提升诊疗服务能力。特别是2013年以来,万元以上设备数量平均增长率高达9.9%。这得益于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设备的补助力度。
设备先进性不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集中在5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设备极少,说明设备先进性偏低,仅能满足基础疾病的诊疗,需要引入更多更好医疗设备。
卫生人员总量增加: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卫生人员分布失衡:大部分医务人才聚集在医院机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处于低增长水平。主要是医院创收能力强且发展平台好,对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城乡卫生人员发展分化严重:城市数量少增速高,农村数量多增速缓慢。主要是城市医疗机构条件好且生活环境优于农村,卫生人才愿意留在城市发展。
医师资源占比最高:从各年卫生人员占比看,医师占比都超过50%,这为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
药、技师人才短缺:基层医疗各类人员中,药、技师占比偏低。一方面,基层医疗医师可以兼职药、技师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是基层医疗机构药、技师人才供给不足。
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最多:我国农村数量庞大,村卫生室和医务人员配置最多。
发展趋势差异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逐年增加,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有所递减。
诊疗人次占比最高,但增长疲软:主要是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不如医院,患者对基层医疗缺乏信任,优先选择到医院就诊。
规模与服务能力不匹配: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占比高达95%,但诊疗人次占比仅为55%;而数量占比仅为3%的医院,诊疗人次却高达41.2%。这表明基层医疗产能过剩,需要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
总量增加,增速下降:基层医疗总收入逐年上升,但增速已由2011年的16.4%下降到11%。主要是因为基层医疗诊疗人次增速在逐年下降。
卫生院收入占据半壁江山:从各年各类基层医疗机构收入看,卫生院收入占比都在50%以上。主要得益于卫生院医疗设备和服务能力优于其他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人次较多。
村卫生室创收能力偏弱:与其他基层医疗机构相比,村卫生室收入6年来只增长了40.5%。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村卫生室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偏弱,导致其收入增长缓慢。
居民医疗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社区、乡镇人均住院费用、门诊费用不断提高,表明居民的医疗消费在逐年增长。
住院费用是创收主力:社区和乡镇人均住院费用远远高于门诊费用,成为基层医疗收入主要来源。
城乡基层医疗消费差距巨大:社区人均住院费用、门诊费用约为同期乡镇的2倍。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乡镇,医疗支付能力较强;同时,城市医疗消费观念与时俱进,愿意增加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