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转移:爱的满足、恨的解除!————读《在关系中成长》
弗洛伊德最终找到人我关系之间强烈发生却又与现实逐渐脱节的情感源头:来自童年,对爱的期望,以及对仇恨的压抑。
我们在每一段相遇中,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情感转移出去,期待能获得爱的满足、恨的解除!
闺蜜H的老公,彻头彻尾地算是这类人。
记得H讲过,还在她和老公恋爱阶段,婆婆就经常说老公从小很乖很听话,对于喜欢的东西,从来不主动要求,很让自己省心。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小孩,从童年开始,见到了喜欢的玩具不伸手要;遇到了喜欢的电动游戏不要求索取时,或许并非是自己从一开始就不要,而是有尝试过又被父母断然拒绝的糟糕经历;这便导致了一种心理缺失,对爱的缺失。
与此同时,在遭受拒绝后,他内心衍生了愤怒与怨怼,而这时他又被"应该要怎样的我"所捆绑羁绊着,不能随意发泄心中愤怒,把"随心所欲的我"藏匿起来,所以才导致了H婆婆看到的"很乖""很听话"的假象。
因此,这类人在童年时的缺失,促使他时时刻刻希望得到爱,而他过往被他人不满足的压抑之感,又让他时时刻刻地想要释放恨。所以,他是一个心灵堆积了很多恨的垃圾又对爱极度向往和追求的结合体,是带着很多伤和H走入婚姻的。
所以,婚后的生活,H并不幸福,因为伤痕累累的老公,把所有的情感诉求都转移到H的身上。
这类现象最大的危险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透过"情感转移"来满足爱、排除恨,却可能因为这些感受而过度压抑,在不明就里的状况下,我们可能用情感来压榨那些被我们情感转移的对象,直到他们受不了这种强烈的情感而逃跑、崩溃、反击,我们就吸纳了更多新的爱与恨来折磨自己
H的婚姻中,他老公便是把强烈的情感:即对爱的缺失和诉求、对仇恨的发泄,一股脑地都转嫁给H。所以,他要求H对他的关心和关爱、要求H对家庭的倾力付出、要求H为他尽快地生下孩子组成完整的家庭,以求得一个充满爱的氛围。
同时他也把他在原生家庭中,恨的一部分施加给H。当他心里有怨恨出现时,他压抑着,在父母面前仍旧是那个乖乖男,仍旧是同事眼中的好同僚,依然是亲友中间那个老好人;然而一切的一切,他却在和H的关系中去释放压力、解除仇恨。
所以,在我这个与H夫妻走得相对近一些的好友看来,H老公有时对H的吼叫、不耐烦,的确令我有些奇怪,甚至很多时候倍感分裂。因为这个全世界都看似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好好先生",为何对自己的老婆会是如此态度?
然而,弗洛伊德给出了最好的解释:这种"情感转移"的原则在于,不是发自我们此时此刻的状态,而是重复童年时期的爱恋与怨恨,所以大多不是真实的,而是因为与过去人事物的联结想象才强烈发生。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