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活自己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小黄车的悲与殇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2人  We活日记

这几天看得最多的就是各个媒体写给小黄车的挽歌,从不同的角度,资本,管理、谋略、营销无一不是批判,在小黄车如日中天的时候,大写赞歌的也是同一拨人吧,商场如战场,不相信眼泪,成王败寇,一个胜利者什么都是对的,一个失败者连存在都是一种错误。现实就是这般残酷。

记得去年看过一个采访,采访的是摩拜的某投资机构负责人,说起摩拜他很兴奋,他说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生意了,当时听到这个项目是他们几个合伙人都很激动,他们抢着就投了,怕晚了就来不及了。他提到了押金和使用费用的问题,他说这个肯定能赚钱。说回小黄车,90后的戴威与他的伙伴曾算过一比账,曾经一辆小黄车在北大校园里一天的被使用次数就是10次,校园收费是0.5元,一辆车300元的成本,2个月就能回本,之后,全是利润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算术,或许是令小黄车从上到下都为之兴奋的原因吧,想想成千上万辆车在马路上被使用,全都是实打实的收入。刚开始投入市场确实也如他们所想,市场反应剧烈,“骑个小黄车”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满大街的人,男女老少都开始骑自行车,刚开始骑时还特意怕个照,发个朋友圈,骑自行车成了时髦的事情。一家大型的体育用品公司去年自行车的销量直线下降,每天营收不超过4位数。虽然有摩拜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由于他的押金便宜,还是吸客不少,接着不久就与支付宝合作,免押金,0元试骑,然后各种五花八门的活动,确实带着用户们玩得很开心,用户们也很买账,谁的营销力度大,就骑哪一个。一时间街头巷尾堆满了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原来就不宽阔的人行道,有些被直接被淹没了。在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大家开始思考,共享自行车除了带来便利还带来了什么。偶尔去到一个没有被共享自行车占领的城市,会觉得这个城市怎么这么干净与空旷。

这是一个被想象放大的需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有,但是没有资本作用下想象中的那么大。有资本的支持,市场的掌声,一切都开始失控,快速的扩张,盲目的营销,当浪潮退去后发现认真的人在裸泳。胡炜炜摩拜的创始人,曾经在采访中说“如果失败了,就当是公益”,而戴威一直秉信自己能赢。一个把它当生意做,一个当事业。所以结局一目了然。摩拜卖身美团,创始人成功套现,关于共享单车是否是伪命题这样的探究人家已经不参与了。而ofo变得尴尬,资金的漏洞,与日俱增,无人接盘,ofo一群造梦热血青年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但依旧还是不想输。

不知道27岁的戴威今年是怎么度过的,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在不久前还站在巅峰,刚准备庆祝,就开始被市场质疑,被资本抛弃,甚至现在还在被人嘲笑。无论小黄车如何结尾,但戴威依然值得记住,即便商场不相信眼泪。

有新的崛起,有老的到下,这是规律。但小黄车这种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经历了巅峰到低谷的商业现象,也只能在如今互联网大潮中才能见到吧。现在回过头来看共享单车从崛起,再到兴盛,都是狂热大于理性,在资本的推动下,民众的呼声中,它到达的高潮,但是当理性回归,回归到真实需求后,资本退去后,它变得举步维艰。现在想,如果当时没有共享这个风口,而是让它缓慢生长,等它长出根,或许一切又不一样。无论如何共享单车这一商业乱象一定会成为日后经济学,商业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直在提共享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共享自行车其实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生意。共享是把原有的资源、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共享出来,而共享自行车是新生产出来成千上百万台自行车,然后投放使用,这更像一个租赁生意,比如我看好租房市场,于是我置办房产,然后租赁收租。同样是是出行,滴滴就成功了。它虽然也投入了大批的车辆,但是这只是为了做市场,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让有车一族,把闲置利用起来,把这部分资源调动起来,激活了一个新的生意。大量的自行车投入,使互联网公司成为重资产,一头是重资产,一头是高额运营成本,一头是还没跑通的盈利模式,不知如何定位共享单车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不知为何小黄车的倒下,总有一种悲怆感,像是一个时代发出的一种声音。

存在即合理,如果在对的时间,对的时机,那就是成功。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wehuoyishi”,或者今日头条搜索“We活”我们一起来漫谈写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