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来自哪里?
土豆(又叫马铃薯或洋芋,还有山药蛋?)到底有多少品种,不太清楚。竖秋见过的大概有北方大土豆和南方小土豆。其中,竖秋感觉最好吃的还是湖北恩施的小土豆。现在市场上常常以“恩施土豆”标明,价格略高。
不久前,恩施土豆申报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土豆又叫“洋芋”。这个名字和“洋油”“洋火”“洋金豆”一样,表明原产地不在我国。
恩施土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叫“马尔科”,一个很洋气的名字。
小时候吃过一种红皮的最不喜欢吃的土豆叫“苏联红”。记得那略显深色粉红的皮上,经常会“炸岑口”,就是洋芋皮开裂成不规则状,有点像某种瓷器。那洋芋估计来自今天东欧地区,是毛泽东在他著名的革命诗《恋奴娇.鸟儿问答》里面讽刺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以及“不需放屁,试看天地翻覆。”那种土豆。看来,老人家也不喜欢“苏联红”的味道。今天,这种土豆好像没有看到过了。
是的,再是“苏联红”,不好吃就红不了多久。
市场有它自然的法则,人的主观推动总是有限的。
现在鸡蛋大小的“马尔科”是怎么来的?其实,这个洋歪歪的名字的的确确来自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1955年,从江西农学院毕业的刘介民来到恩施,在天池山农科所(现恩施州农科院前身)上班。当他背着行李来到海拔1200多米的天池山时,当地还是一片野兽出没的荒山,刘介民就这样在偏僻荒凉的大山中开启了他的马铃薯事业。
刘介民通过从国内外引进400多个品种,再经过上百次选育的马铃薯品种“马尔科”,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马尔科”高抗晚疫病,产量高,经过试验,当时亩平单产比其他品种增产50%以上。该品种马铃薯淀粉含量高,食味好。1962年开始推广,1971年恩施基本普及。据介绍,“马尔科”也被云、贵、川、湘等地大量引进推广,也是全国至今推广面积最大的马铃薯品种。天池山农科所是确定“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落户恩施的源头,刘介民是确定这一地位的领头人。

为了研究马铃薯新品种,刘介民跑遍恩施的山寨,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在实验点上,“马尔科”亩产达到了4000公斤,这不仅是在国内,就是在全世界也属于领先水平。
1978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天池山农科所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集体”。刘介民主持起草了国家标准《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主持全国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成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在外国专家眼里,刘介民就是中国的“马铃薯博士”。
在竖秋看来,刘介民就是土豆界的袁隆平。
今天,土豆不再是解决温饱的品种了。我们享受着马尔科的美味,应该记得这美味的选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