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翠满头多齐整
程派青衣刘桂娟发了个自己的翠鸟头面引发了一轮新的轰炸。支持者说土鳖们不懂宝贝艺术,以前大师们也有这么一套东西,乃是演员心爱的宝物;翠鸟可以人工养殖;动物羽毛做的就是比绸子的好看,云云。
然后马上又就驳斥的声音出现。翠鸟不可养殖;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是靠天价行头堆出来的,是艺术高精尖;有人亲自发图发了绸子的代替品,丝毫不逊色。还有就是,刘桂娟的显摆当中透露出了国家给剧团拨款的去向之一:购置天价行头,多花在主演身上,动辄十几万几十万。
看了那么多评论和帖子后,我最关心的点也就是花钱这个了。据说去年一年的戏曲市场(还是戏剧,包括了戏曲,具体记不清了)票房为1.35亿人民币,还不如一部国产电影保护月猛宣传的烂片票房高。是不是很惊讶。这太正常了,戏曲作为没落的艺术形式,怎能与影视一较高下。国家级的省级的京剧院在我看来基本上和北京人艺差不多,每年给你投入一笔巨款,你们领导层刮尽油水,之后分给下级点皮毛,再去排几出戏完成任务就好了。戏剧剧团仍然是“计划经济”。如果就此放手国营改为民营,不出一年,全部演员全都去演电视剧电影去了。现在其实对于这些高层演员来说,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国家蓄养尔辈不过以倡优视之,这是乾隆对纪晓岚的看法。现在畜养尓辈不过以门面视之。京剧后面紧跟着的标签就是“传统文化”、“国粹”、“民族艺术”,这可是三条响当当的屁帘儿啊,如何舍弃!
再说说我对传统艺术的看法。你别看我听京剧听大鼓听评书,但也就是个消遣尔,跟我看DC漫画和看《辛普森一家》没啥区别。听评书我还经常注重总结里面的套路,觉得老一辈江湖艺人文化水儿是够差劲的,这种情节也就是那时候胸无点墨的人才想得出来。不过,评书的精华在于人情世故的体现。他们借古人之名讲其生活时代之情理,可以说是有现实主义的。再有就是留扣留得好,过沟书小坨子大坨子,编排的妥当,是一种巧妙的编剧形式。当然了,这是从借鉴层面来讲。最大的乐子,还是在于——消遣时光。无他。一切为了娱乐嘛。
所以,大环境不在了,该消亡的总会消亡,该保留下来的总会以一种形式保留下来。顺其自然尔。
“我为你盖下乌龙院,绫罗绸缎穿在身。珠翠满头多齐整,丰衣足食不忧贫。看起来,饱暖思淫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