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坛米》036号消零专题2021.10.10开始散文简友广场

爬山||登五乳峰,寻达摩宗

2023-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水雨而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很久没有去爬山了,几年前,我经常会约几个爱好爬山的朋友或熟人,周末闲暇时光一起去爬山。那些年爬过无数次大山,经常会出去走一走,不去坐索道,专门选择爬山,拾级而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曾经走过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到黄山、泰山、云台山,以及不见名传的韶山、黛眉山、仙门山……时常有种见山就想攀登期许,常常沉浸于登顶的乐趣。

俗话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之间有禅意,山水之间有真情。游山玩水之间,乐得修身养性,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李白梦里游历天姥山的“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杜甫登泰山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苏轼登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人尚且如此,我们现代人怎么能缺席呢。

这个端午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登山旅程,重温年轻时的梦想,驱车前往嵩山少林寺,专程去爬五乳峰拜谒达摩的佛像。来到少室山下,进入少林寺景区,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往五乳峰方向行走。近中午时分,开始沿着一级一级的台阶,蜿蜒曲折,一路向上。天气炎热,汗流浃背,阳过之后感觉体力下降很多,一次一次超越心力体力的极限,感觉越来越难走。在朋友的鼓励下,大家一起鼓劲加油,走走停停,山路上少有行人,只有耳边清风佛面,虫噪蝉鸣入耳,顺利到达第一个休息点初祖庵,稍作调整,继续向上朝着达摩面壁洞和山顶前行。

这里说一下这个初祖庵,是少林寺的下院,位置相对偏僻点,很少有人去,这里三面临涧,古树掩映下,堪称嵩山最美盛境,是北宋年代为纪念初祖达摩面壁而建的。现在有些学建筑学的师生,想了解北宋建筑学的人;还有一些循迹达摩祖师爷的人,想去真正了解中国禅宗文化的人,都会来初祖庵看看,其他人一般不专门去看。我去过少林寺多次,一次也没去过初祖庵,幸亏是同行的朋友提醒,顺道去了解这个初祖庵的神奇之处,这里有许多北宋石雕艺术精品佳作,这里大殿是北宋建筑学经典之作。

初祖庵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修建,高立台明之上,坐北朝南,三进三间,单间歇山顶,斗拱硕大,出檐深远。主殿几经修复,其斗拱比例、梁架结构、石柱及墙的石护脚等主要构建和特征,仍保持好北宋时候的面貌,完全按照北宋建筑学大家李诫《营造法式》规制建设而成。内外立柱石材上刻有花草、人物、伎乐、天王、飞禽、盘龙等。内部壁画绘制有菩提达摩后至三十五代的祖师画像,四根金柱各雕刻有一尊神王,是北宋石刻艺术中的精品中的精品。

大殿东侧内壁,护脚石浮雕是北宋时代最流行的渡海罗汉形象,内柱、檐柱、内外群肩石和佛台都有精致的浮雕,以海浪为背景,刀法古拙劲健、意境深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也是北方现存与李诫《营造法式》规范最吻合的北宋建筑,和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齐名,堪称中国北宋建筑南北双壁。

  再往上走,石头长条的台阶越来越窄,山势也变得更加陡峭,两侧树荫覆盖,稍有微风吹过,此时也不觉得凉快。到达五乳峰山腰,看见一座石坊,据石坊上的刻字可知,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甲辰年(1604年)。石坊南题刻“默玄处”三字,北题刻“东来肇迹”,石坊后面的就是达摩面壁洞。是一座深约7米,高约3米的天然石洞,“禅宗初祖”达摩在这里面壁九年的地方,人称“达摩洞”或称“达摩面壁洞”。洞内石头上,有一个面壁姿态的人影形象,衣服褶皱隐约可见,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洞前石坊上有明代苏民望题七绝诗一首,洞内有达摩、慧可石头雕像。

站在达摩洞前,向南望去,前方就是少室山,山下少林盆地葱葱幽幽的树木之中,少林寺、塔林在树的缝隙之中点缀。很难想象当年达摩是怎么来到这里,为什么来这里?那时一定没有今天的道路宽阔,没有今天石板台阶铺设,一定没有今天一直能通往山顶的石阶。往返山顶与山下的道路一定是狭窄曲折,一定是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如今我们难以想象当年,初主达摩是如何找到这座洞穴,留下来修炼,让他的思想向山下辐射。

那为什么达摩,一个生活在天竺的头陀僧人会来到嵩山无乳峰的一个石洞里?我们从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的记载里可以找到答案。达摩原本是南天竺的一个王子,特别倾心于大乘佛教。一日,他的师傅般若多罗开导他说:“等我寂灭六十七年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

中国南朝梁武帝七年(公元526年),达摩从海上来得广州,梁武帝派遣使臣到广州迎请。大通元年(527年)十月一日,达摩到达金陵(南京)。梁武帝亲自接见达摩,梁武帝问达摩:“朕继位以来,修建寺庙,翻译经书,渡人出家,这些事有什么功德呢?”

达摩说:“这些没有什么功德。”

梁武帝又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这些只是有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

梁武帝又问:“哪怎样才是真的功德呢?”

达摩说:“清静、睿智、圆秒,体子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尘世上的追求的。”

梁武帝再问:“什么是圣帝第一义?”

达摩说:“空寂无圣。”

两人话不投机,达摩继续北上,十一月十三日到达洛阳。然后,他来到嵩山,停住在嵩山五乳峰山腰上的石洞里,也就是今天的达摩洞。

达摩整日在石洞里面壁默坐,自然引起山下少林寺僧人的注意。时常有人前去搭讪,他就宣讲他的禅法,回答来人的疑惑和问题,谈论他的大乘佛法,坐在石洞里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有一位僧人很佩服他的大乘佛法,坚持要拜他为师,这就是慧可,后来成为中国禅宗尊为二祖。达摩的大乘佛法逐渐被世人了解和接受,慢慢传播开来,达摩在洞中持续默坐九年。

我们今天去达摩洞,可以体会当年达摩跋涉的艰辛,感慨他那种入定的精神。记得周恩来同志决定参加革命时写下了《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还亦英雄。”在这首诗里,周恩来青年时期,用“达摩面壁”的典故表达坚定的决心和远大的志向。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一直对于名山大川都会情有独钟,“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勾画出祖国大山大川,山岳崇拜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信仰传统。自秦汉以来到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历代祭祀岳镇海渎,这些今天看了应该是秦皇、汉武的遗产。

在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眼里,或许有一座山是被人推崇的,那就是《汉书·东方朔传》里的终南山,记载,“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材,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亢、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饥寒之忧。”大山里不仅险秀,而且物产丰富,可以衣食无忧为人之向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古代文人终极的人生理想。

如今,你站在达摩像下,登高望远,满眼葱绿,山下寺庙福地一览无余。闭上眼睛,红尘往事渐渐褪去,仅仅一刻的感受,感受天地的空灵。回头想想,体悟山中的虫鸣蝉叫,看看中国禅宗的祖庭,此时此刻,每个人人生虽然经历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