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你看到她的愤怒了吗?

2019-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简狄
你看到她的愤怒了吗?

在一个小时的咨询中,这个快八岁的女孩,用凝重的语气至少强调了四次“很愤怒”……

第一次用这三个字时,她仿佛是在给自己说:“我尽量不要去想起这个事情,因为一想起这个事情,我会很愤怒”……

“什么事情让你很愤怒?”

“就是我2岁和7岁半被爸爸打的这个事情,还把我的脸打肿了……”

尽管她的爸爸已经给她道歉,但这个女孩显然没有感受到爸爸的真诚,所以,她认为爸爸“不会改掉他的那些毛病”!

而这次申请咨询的起因是,头一天因为在吃饭过程中被爸爸说“作怪”,女孩便发脾气、摔门进卧室,妈妈认为她发脾气不对,要她出来并教育她,但她不认为自己错了,气急的妈妈要她跪下反省,并对准她拍视频发给老师,而女孩面对拍视频的反应是眼神的抵挡和仇恨……老师看到视频的第一反应是女孩面部表情“狰狞”,并且,当着女孩的面向咨询师讲述的时候,依然两次用了“狰狞”这个词!

从父母和老师的角度,仿佛真的是孩子的错,因为大家都盯在孩子的反应和“我是为了你好”的这个思想层面,却没有一个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到并思考:这个孩子的这一切反应的背后,她作为一个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老师说,她批评了孩子,孩子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可女孩在与咨询师的交流的前半部分,却一直不认为自己错了——

“是爸爸错,他骂我作怪,可我没有作怪,我只是想把我碗里剩下的几颗饭吃完。”

“他就说我作怪……老师要我们吃完饭……”(老师证实,有在学校倡导孩子们光盘行动,并在中餐时检查。)

“老师说,如果没有搞清楚的事情,先不要说话,搞清楚了,再说话,可是爸爸都没有搞清楚,就说我作怪!”

“那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我觉得委屈,因为我没有作怪,他冤枉我,爸爸没有搞清楚事情,就说我作怪……”

……

在经过一点一点的疏理和引导,肯定并理解了孩子当时的那种被冤枉的心情后,女孩自己说:“爸爸有爸爸的错误,他总是喜欢大吼,很凶,一件小事情也会搞成大事情。我也有自己的错误。”

“你的错误是什么?”

“我的错误就是不应该摔门。”

“那如果重新回到这个事情上,你会怎么解决呢?”

“我不摔门了……我会用新的想法,把我的愤怒抵压下去……我不想让爸爸妈妈伤心”

……

而这位爸爸也有自己的苦恼和困惑,在他的角度,他认为孩子是对饭菜不满意,所以随口说了一句“你好作怪”,却引来孩子强烈的对抗!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一位愿意反思反省并有行动的年轻的父亲。自从被女儿耿耿于怀的“七岁半打人事件”发生后,他给女儿道歉,并与家人开会,强调“我们是平等的”,“爸爸妈妈错的地方,你们也要指出来”,同时向女儿保证不再打她,但他还是感受到女儿并没有接受他。

他说他知道女儿“记恨”他,他其实很担心女儿会一直记恨他,但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无奈的说,哪怕将来女儿要记恨他,他也接受,但女儿犯错他依然会管教女儿,只是不再动手打她。

在整个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无论父母老师还是孩子,都不希望这样的局面出现,但为什么偏偏还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呢?

表面上好像是大家不会交流,或者是交流方式不对,以至于不在一个频道上,或者鸡同鸭讲,这当然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个人认为,是因为都没有把孩子放在一个人应该在的位置是去了解她、理解她,也就没有做到真正的接纳她和尊重她。于是,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想当然的把自己的想法加给孩子,甚至贴是标签,比如“狰狞”,或者道德绑架“都是为了你好!”

试问,任何一个人,当自己的内心需求没有真正被理解、被接纳,反而处在一个百口莫辩的环境里,好比水开了,不撤火、揭盖子,反而加柴、捂盖子……结果会怎么样?摔门不就水到渠成了吗?我想说,孩子摔门还算是值得庆贺的事了,因为,至少没有酿成追悔莫及的大事!

而在妈妈给孩子拍视频的过程中,孩子被认为敌视的眼神,和被老师认为“狰狞”的面部表情,其实是孩子作为人,在当时所能采取的自我保护与防御方式,也是女孩用来掩盖自己内心害怕与恐惧的表现!

其实,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知道人有五个需求,其中最低层级的需求是生存需求,之后是安全需求、社会或者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社会需求这里,指的是作为社会人,我们需要在亲情、爱情、友情里面得到爱与被爱和归属感的满足;在尊重需求这里,我们需要理解、接纳、陪伴……最后还要升华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人是白来世上走一遭的,都有实现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的需求!

如果,理解了这个,父母们就不会再把满足生存需求、提供物质条件,作为抚养孩子的全部,而是真正的陪伴孩子成长,享受孩子的成长!

如果,老师们都能先把每一个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了解他作为“人”的需求,真正做到全然的理解、接纳和尊重,那么,就是在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

你看到她的愤怒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