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移民 | 科幻与哲学的交织
几年前,曾翻阅过大刘的作品《三体》,当时是在一个朋友书架上看到的,就借来读了几天。初涉科幻题材的小说,对里面介绍的纪元年以及各种宇宙物理学很模糊就读得相对吃力些,加上当时在准备考证,也没拿出多少时间来看,大概看完第一部就把书还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在网上看到有关《三体》各种评说报道,才发觉这本书原来这么大热。
而《时间移民》其实是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集,集结着大刘未成名时的早期作品。也正是得益于成名作《三体》的大热,这些早期小作品才得以面世。
大刘的文笔总是天马行空而又干净利落,在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点子,但很少会费笔墨围绕一个点子长篇大论地加入人文情怀。这些虚幻而不脱离逻辑本宗的奇思妙想,更像是穿上了科学的“镣铐”,散发着宇宙哲学的思想光辉。
“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既注重极端空灵和厚重显示的结合,也讲求科学的内涵和美感”
整部《时间移民》都在用一个个的故事通俗地诠释着一种灵感与逻辑,奇幻与现实的结合,用足以压倒三观的想象力让读者驰骋在他勾勒出的一个宇宙社会中,然后发现刚刚被碾压碎的三观似乎也很迎合这种逻辑,在这个框架之下,读者的想象力很容易跟着故事情节被延展和放飞。
在第一篇《坍缩》中,通过铺展现实来诠释宇宙物理,引申出来的想象力触发的不止是惊叹与感概。当宇宙开始蓝移,也就是由膨胀开始坍缩,时间出现了倒流,开篇所铺垫的几个情节中,还有多少是需要关心的呢?天文台台长关心的研究经费,省长担忧的长江洪灾救险,丁佬摔碎了的西周陶土盘,甚至工程师刚过世的父亲,一切被认为情急万分的事情,在丁佬的统一场论计算出红移转变为蓝移时,都失去了意义,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现在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将来产生后果,大家可以做各自喜欢的事情而不必顾虑将来,在这个时间里已经没有将来了”
塌缩宇宙中的未来就是膨胀宇宙中的过去,当时间的维度有了另一个流向时,世界便开始反演,陶土盘的碎片会复合好,最后回到西周的窑里;洪水会退去,下一次险情要发生在1998年;生命的周期也要开始从老年到幼年,从成熟走向幼稚,而这所发生的逆转,会变得理所当然。因此当工程师的父亲复活后,会比她更长寿,会看着她作为婴儿离开这个世界。
科学也会像失去了燃料的薪火,渐渐地失去光和热,随着塌缩的宇宙,回到一个没有形状和没有大小的奇点里。
在《镜子》中提及到,随着物理学和弦论的发展,物理学家们渐渐搞清了奇点的结构,并给出了数学模型。也就是说,当奇点爆炸前的基本参数都确定后,接下来所生成的宇宙的一切也就确定了。
文中出现的超弦计算机就可以调参模拟出我们所在的宇宙模型,贯穿这个模型一切的永不间断的因果链也和现实所在宇宙同步着。这个模型像是监控录像一般,可以将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透明地展现在计算机屏幕前。
当超弦计算机由司法部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类的社会形态开始在这种绝对透明的监控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水清无鱼,当人类社会再也藏不住瑕疵,当种种以偏离道德主线的欲望和冲动在酝酿的始端就消灭掉了,当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精确地以道德标准行事,甚至何时何地每时每刻都在像似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正襟危坐谨言慎行时,社会渐渐失去了动力,科技与文明开始缓慢发展,甚至出现了停滞。
完全停滞的迹象出现在镜像6世纪中叶,首先停滞的是文化,由于人性已经像一汪清水般纯洁,没有什么可描写和表现的,文学首先消失了,接着是整个人类艺术都停滞和消失。接下来科学和技术也陷入彻底的停滞。这种进步停滞的状态持续了30000年,这段漫长的岁月,史称“光明的中世纪”。
一切变得透明了,一切开始循规蹈矩,黑暗也将无处躲藏,社会不再兴起任何的波澜与涟漪,其实也变成了一潭死水。
倘若这台超弦计算机提早地出现在了地球刚有原始生命的35亿年前,从生命的起点那刻,DNA开始永远地精确地复制和遗传下去,那么现在的地球还会出现人类吗,或许还是单细胞生物的天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