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创始人:朕算不上好人,但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有人说一家企业满是创始人的气质——
如果我们回溯历史便会发现,601岁的故宫身上,到处都是创始人——永乐大帝的气质啊!
01
两千年来唯一战胜中央朝廷的诸侯王
古人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朱棣二十岁就藩北平,为初创的明王朝镇守北疆,长期处在与北元作战的第一线。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棣带着傅友德、赵庸、曹兴等大将,征讨蒙元丞相乃儿不花。阳春三月,塞北却下起了漫天大雪。当时有不少将士希望能停下来避避风寒,但主帅朱棣却认定这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
于是,朱棣率领大军“冒大雪驰进”,在乃儿不花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率军将其团团包围。乃儿不花见大势已去,只得缴枪投降。是役,明军兵不血刃,俘获“乃儿不花及其名王酋长男女数万口,羊马无算,橐驼数千”。
朱棣画像那一年,朱棣三十二岁,俘获乃儿不花之时,真是志得意满、春风拂面。而朱棣冒雪行军、智降乃儿不花,大有当年“李愬雪夜破蔡州”的名将风范。
刚过而立之年,便展现出如此的军事才能,朱棣的抱负开始大了起来,在他的内心深处,不会永远满足于做一个诸侯王,就像北京,不会永远只是一个地区的首府。
故宫外景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嫡孙朱允文即位,是为历史上的建文帝。
朱元璋在世时,慑于他的权威,强如朱棣也只能韬光养晦,决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在新皇帝即位后,情况不同了:朱棣排行第四,在大哥(太子)、二哥、三哥相继去世后,他已经是皇家的老大。就连当朝皇帝建文帝,见了朱棣也要称他为“皇叔”。
面对这位虎视眈眈的四叔,建文帝最终做出决定:削藩。这个决定,最终令朱棣决定起兵“靖难”,也最终把朱棣逼成一个历史传奇。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的墓最初起兵时,燕王朱棣与中央朝廷的实力对比是这样的:朱棣手下800卫士,地盘只有北京燕王府;中央朝廷能调动的军队将近百万,占有除燕王府外所有的地方。
三年后,燕王朱棣挥军攻入南京,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奇哉!
南京明城墙两千年来,对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比比皆是,这些诸侯王都有同样的下场:身死国除。只有朱棣例外,他不仅没有身死国除,还成为一代雄主——永乐大帝。身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朱棣身上透露出的气质,就俩字:霸气!
而朱棣登上皇位的那一刻,便宣告着一个盛世的开始。
《永乐大典》书影02
朕算不上好人,但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刚起兵的时候,手下不过800人,以一隅敌全国,而在三年的战争中,归降朱棣的将士,几乎没有反叛的。
细读历史,总觉得朱棣这样一位英雄,身上确有那种令人甘效死力的气质。
午门靖难之役中,有一员指挥蒙古骑兵的猛将——火耳灰,他在战场上一马当先,挺矛直取燕王朱棣,相距只十步之遥。朱棣赞赏火耳灰的骁勇,只射死他的坐骑,将其本人俘虏。结果当天仗打完,朱棣不仅没杀火耳灰,还让他充当自己的近侍,带刀宿卫。
朱棣登基成为皇帝之后,曾派杨荣赴甘肃考察军务、民政。完成任务之后,杨荣还奏武英殿。朱棣对杨荣的表现非常满意,当时正值盛夏,朱棣亲自为杨荣切西瓜,消暑解渴。
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似朱棣这般真英雄,方能成就永乐盛世。
乾清宫不过,大英雄未必是好人。
攻入南京城后,朱棣希望方孝孺帮他起草登基的诏书,而方孝孺死活不肯,还口口声声大骂朱棣“乱臣贼子”。朱棣生气了,极具创意地诛了方孝孺的“十族”,如此血腥之事,难怪时人会感叹,“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除此之外,朱棣还创造性地发明了“瓜蔓抄”,只要发现哪个人有一点曾经反对自己的蛛丝马迹,就顺藤摸瓜揪出所有和他相关的人。由是,天下争着挟私告密、攻讦异己。这还不算,朱棣在位时,专门设立了东厂,用身边的太监来监视天下臣民!
朱棣颁行的铜钱——永乐通宝朱棣不是一个好人,但他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南边的安南不服,朱棣生气了,立马发兵80万平了安南,“郡县之”;北边的鞑靼、瓦剌不听话,朱棣立马让黄河以北所有现役、预备役待命,限期在北京集结,自己御驾亲征。打完仗,朱棣经营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在西南地区先行“改土归流”,设贵州布政使司,由此,贵州第一次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至于郑和下西洋、编修浩浩荡荡的《永乐大典》,不知被后人夸了多少回。所有这些事,干成其中任何一件,就足以名垂青史,而朱棣在位时全部干了,他不是好皇帝,谁是?
贵州肇兴侗寨作为一位好皇帝,有些事会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朱棣也不例外。朱棣晚年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600年来始终影响着我们:迁都北京。
这一举动,把朱棣身上的那股霸气,带到了北京,从此北京有了一个霸气的名字:帝都。
90年代的北京长安街03
天子守国门
北京原是朱棣做燕王时的封地,他即位后不久,就改“北平”为“北京”。当时首都虽是南京,但朱棣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待在北京。在朱棣的心里,北京才是理想的首都,钟山风雨虽胜,较之北京还略逊一筹。南宋朱熹曾说:
冀都(即北京)是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
如此好个大风水,朱棣自然知道,从登基成为皇帝时起,北京城与故宫的营建,便开始了。
北京的“靠山”——燕山山脉北京在元代即为首都,不过,元大都南边的城墙在今天东西长安街所在处。朱棣营建北京城,将元大都城墙南移至今天前门所在的东西一条线上。
今天,每逢阅兵式上战车、战士通过长安街时,我们都要感谢朱棣的眼光:北京城重新营建后,布局更加匀称整齐,气势愈发雄浑壮阔。
今天的北京城,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的中轴线,依然是观者最为叹服的美,而这一切的创作者,正是朱棣。
1996年航拍的北京中轴线说起迁都,总有一些无奈的意味,朱棣也不例外。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当时明朝主要的威胁来自北方。这样就产生了一大矛盾:由于北方边境离首都南京太远,让将领长年领兵在外驻守,并授予其临机专断的权力,容易滋长其独立的苗头;而来自北方的威胁确实存在,不派兵将驻守又不行。
如此两难境地,摆到了朱棣面前。朱棣没有多想,很快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天子守国门。北京靠近北方边境,既利于军队调动,又方便驾驭将领,防止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而朱棣说出“天子守国门”的话,绝不只是一个好听的借口,因为这句话,正是他生命的归宿。
朱棣的安息之处——长陵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为了扫清北方边境,率领大军第五次北征蒙古,最后在回军途中死于榆木川(大兴安岭西坡),以身践行了“天子守国门”的责任。
朱棣驾崩后,明仁宗为其上庙号为“太宗”,这位明朝的“太宗文皇帝”,颇像另一位“太宗”——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取得皇位用了一点非常手段,但一生文治武功,确乎一代雄主!
朱棣兴建的天坛到明朝嘉靖皇帝继位,因为各种原因,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明成祖。
细究历史,大明王朝虽创于朱元璋,却成于朱棣:迁都北京,确立有明一代的政治格局,名其为“成祖”真是再合适不过。
天安门前的华表今天,当我们走过长安街的时候,会看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许多人不知道,这对华表就是当年朱棣迁都北京的见证。
看着它们,我们依稀能感受到穿越500多年的那股英雄的气势。
-END-
编辑|艺旅文化 triac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