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咖】推首精品池十三邀:知识分子如何存活?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

许知远的傲慢与偏见:关于女性成长、青年荒诞和中年危机

2018-01-28  本文已影响1247人  二条张

最近在看《十三邀》,看惯了太多点到为止、优雅得体的访谈节目和谈笑风生、分寸有序的主持人,对许知远这类不问到自己被噎死不停、不追到对方尴尬不休的访谈简直迷之上瘾。

年中她刊的爆文将其成功送上热搜,隔了许久,因《吐槽大会》李诞这期切入,一路停不下来认真看完几期典型人物的访谈。

只能说,自媒体爆款写手你牛,抓取的用户痛点针针见血。

可是,不好意思,你说的这些,都没有。

在节目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被访人物的内心、观念、认知、挣扎等等其他娱乐节目所不能呈现的精神世界和形而上的东西。

01

女性成长

俞飞鸿那期采访,虽然女神的回答充满客气梳理和得体到位,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挖掘出以她为例的中国女性内心成长史。

以父权主导的家庭环境会压抑女性的主体性。

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时,俞飞鸿表示,她基本上不太爱讲话,也从未大声讲话。

吃饭时要怎样、读书要怎样,家庭环境的严谨和呆板给予她身上一种稳定的秩序感,但也压抑了内心的觉醒和反叛。

到北京读书,成了她寻求自我、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就像青春片里的群架、堕胎从来都不是我们的青春一样,绝大多数青少年,尤其是女性的成长,是平淡、顺从、静默而又失语的。

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美丽能有什么作用,因为父母都是有意淡化女儿身上这类外在的东西;她也从来不知道如何拒绝说不,乃至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说起宿舍里因为室友用了自己的东西导致不满,酝酿一肚子话想要告诉她你不能这样那样,而在看到对方就一句话也没法坦然说出来时的无力感,是很多女性成长中的痛点。

知乎和微博的热门话题上,一票的女孩子哭诉,吵架时哪怕自己没错也还是话没说出口眼泪就先憋不住的怂。

自身觉醒和走向独立。到电影学院读书,再到去美国深造,通过自主选择,俞飞鸿一直视图塑造自身的独立性和掌控权。

在美国过马路,一辆车冲她驶来却没有减速,如果不是她稍微快走几步,那我们现在应该就看不到这样优雅得体高级美的女神了。然后,她冲着车主把平生能用到的所有脏话都骂了出来,骂得解恨而又酣畅淋漓。

就是这样一件很小却又像里程碑意义一样的事件,此后的俞飞鸿,才觉得真正找到了想要的那种独立:可以自如表达自己的诉求,乃至拒绝。

她的影视形象也在不断尝试并颠覆自我,从《爱有来生》的文艺导演,到现代家庭伦理喜剧《小丈夫》,一步步找寻自由和自我掌控。

她身上现在的这种秩序感和淡然,正是对自我高度掌控而带来的自由。

社会性别差异和人生意义。这个社会有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许知远更不例外,一直在引导俞飞鸿回答是不是她的美丽给了自己很多可以扩展边界的优势,也就是男人对她的帮助。

以及讲到武则天立无字碑时,在许看来这是因为身份焦虑,在俞看来却是比许多男性都更高一筹的看透万事、淡泊名利的境界,而且武则天本人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手段丝毫不逊色于历届皇帝。

她清晰地意识到男权社会的现实本身,但并没有表现出暴戾或者不满,而是置身其中,那就认清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不能改变什么,那就至少要努力达到精神世界的平等。

喜欢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这一点上俞飞鸿是幸运的,因为很多挣扎在路上的女性,还没有找到自身的平衡。

反正,生命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事,那何不自欺欺人活得乐呵一点儿呢。

02

青年荒诞

作为公认的严肃知识分子,许知远一直是忧国忧民,屁大点儿事都要扯上时代感。

所以对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他不断地想要探究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想法,以及唤醒他们的精致、崇高和使命感。

戏谑带来的安全感。访谈中李诞说到“人是为别人而活”,他的娱乐节目是取悦观众,从来不会挑战大多数人不想表达的东西。

而段子中的戏谑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谈话过程中他一直在试图保护许知远,揣测许的哪句话镜头后面的人会怎么看、弹幕会怎么说,然后他一句玩笑话带过。

而这种自我保护,能够达到“恐惧解除”的效果,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荒诞背后的虚无。在许知远和李诞的对话后,你会发现,一个写段子、办《吐槽大会》娱乐节目的年轻人,却如此的无力。反而是天天忧患这个,愤怒那个的许知远,活力满满,激情澎湃。

李诞说“我从来没有过梦想”,觉得啥都没劲,段子写了就写了,不写也就不写了。所以只好以对别人负责人的形式,被别人踹着,才能前进。

就像“佛系养蛙”火得猝不及防,年轻人被这个时代裹挟着向前,各种无力感,更像是一种从众带来的安全感,每个人都充分自洽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自媒体流量文一边把励志鸡汤灌给你,一边又佛系热潮,营造出这样一种我不急吼吼的奋斗,否则吃相太难看,就算过得一般,那也只是因为我没努力争取而已啊的青年荒诞。

想想,也是闹心。但其实我们不懂吗?不,道理你都懂,只是没法说。

03

非典型性中年危机

对马东、罗振宇和冯小刚的采访,挺有意思,挖掘了对方思想上我们平时了解不到的深度。

很多人说看到满屏的尴尬,看到怼得哑口无言,实际上提问者许知远确实尴尬得厉害,越是尴尬,节目越是好看;越是尴尬,马东何罗振宇的形象就越丰满,他们身上隐藏很深的东西就越分明。

他不要娱乐至死和粉饰太平,许知远就是要把尴尬呈现给观众。

马东说“喜欢这个时代”,罗振宇说,我没时间了要快跑,“唱挽歌的人脑子有病”。他们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也知道对方想听到什么。

但是,不好意思,观众朋友们,我就不告诉你,我只给你看包装好的自己。

这群在中年又重新上战场、并引领了趋势的人,与其说中年危机,倒不如说自我认知到位。

只是这中间,还有那么些问题,是许知远挖出来引起画面外思考的。

趋势认知和自我行为的失调。许知远、马东和罗振宇是一代人,他们都受过良好教育,见证了中国的大起大落,也抓住过时代脉搏,马东和罗振宇都做过体制内主持人和优秀节目制片,许也是成功的知识分子。

而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碎片化等等,打破了他们身上固有的价值体系和知识构建。

马东穿上了花里胡哨的衣服,带着群魔乱舞的一群人做起了《奇葩说》,罗振宇将知识零售,二次解读贩卖给年轻人。

就好像你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你仍然会抽一样。作为过来人,马东和罗振宇知道这个社会的问题,但他们依然做出了选择。把自己的见解掰开揉碎了,放进节目和零碎知识点中。

而许知远则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他固守着自己的认知,并试图唤醒或者打破别人不愿意露出的一面。

他在镜头下把自己所有的反思、焦虑、困惑、异议抛给对方,无论是尴尬还是无解,都呈现在你面前,这就是他所要的。


感谢许知远的傲慢和偏见预设,让我们看到了精彩的思想交锋,也有更多认知反思。

“一张没有牙齿的嘴,不再具有说出真理的权利。”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