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第7章
1-10 医治百夫长仆人
壹、真理带进恩典1
贰、信心带来拯救
一、信心的开始
1、风闻耶稣的事迹3a
2、敬神爱人的生活5、2
二、信心的体现
1、托长老求主
A、相信救主的慈怜
B、相信义人的代求
2、托朋友见主
A、表明自己的卑微6-7a
B、明自己的顺服8
三、信心的焦点
1、相信主的话语7b
2、相信主的权柄8
四、信心的结果
1、蒙主称赞9
2、仆人得救10
1-10节讲到耶稣医治百夫长的仆人。
1节是第六章耶稣讲论的总结。当耶稣讲完道,他就进了迦百农,然后引出医治百夫长仆人的事。这里体现出一个原则,就是耶稣基督的真理带进恩典,在基督里乃是有恩典有真理,恩典与真理交织,如同经与纬才能织成一张完整的布。有真理没有恩典,人会枯干,有恩典没有真理,人会滥恩。因此,我们看到耶稣行事,一定是恩典与真理并行交织。
2-10节并没有多讲耶稣如何医治仆人,而主要是在讲述百夫长的信心。
首先,是他信心的开始,一是他风闻耶稣的事,即耶稣所讲过的道和所行过的神迹。他知道耶稣的事,虽然不多,但构成了他对福音最初的认识,并建立了最初的信心;二是他爱百姓,建造会堂,宝贵他仆人的性命,都表惠明他是一个敬神爱人的人。就如徒使行传中的哥尼流一样。
然后,是他信心的体现——行动,他第一次托长老去求耶稣,表明他相信耶稣有慈怜之心,也同时相信长老——义人的代求是有功效的(雅5:16)。这也是作为基督徒应当有的生活,为他人代求。在耶稣来的路上又托朋友去见耶稣,表明了自己卑微与不配,他承认自己是罪人,没有资格见这位圣洁的主。就如彼得在船上,对耶稣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同时,他对耶稣说“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接着他讲到自己顺服上级,手下的兵丁和仆人顺服自己的,也暗含了他对主权柄的顺服。
再是,我们要看到百夫长信心的焦点,在于主的话“只要你说一句话……”,他相信只要耶稣愿意医治,是不需要任何外在宗教仪式的,是不需要耶稣亲自来病人身边的。今天,我们对主的信心就应当聚焦于他所说的话——圣经,他如何说就必如何成就。
9-10节,耶稣称赞百夫长的信心。从来都是百姓对于耶稣的讲道和神迹感到希奇和谅讶,但这次却让耶稣希奇了一回,借此给跟随他的犹太人上了一回生动的信心课程。。最后,仆人得了医治。
1-17 使寡妇儿子复活
壹、进城
一、进城的人
1、耶稣——生命之主
2、同行者——永生之人
二、进城的隐喻
1、耶稣——福音的本体
2、门徒——福音的使者
3、众人——福音的见证
贰、出城
一、出城的人12
1、寡妇
2、死者
3、送殡之人
二、出城的隐喻12
1、寡妇失去丈夫
——这是一座没有依靠的孤城
2、寡妇失去独子
——这是一座没有未来的绝城
3、送殡的队伍
——这是一座充满痛苦的伤城
叁、相遇14
一、相遇的地点——城门12
二、相遇的事件
1、主怜悯安慰13
2、主进前按杠
3、主咐吩死人
三、相遇的改变
1、死人复活15
1、民得盼望16
1、神得荣耀16
2、福音传开17
11-17 讲到寡妇之子复活,这件事其实连于前文的百夫长仆人事件。百夫长仆人得医治强调人的信心,而寡妇之了复活,则是强调上帝的福音,上帝的主权。我们分为进城、出城、相遇三个方面来分享
11节讲到进城的队伍,由耶稣带领,门徒和众人跟随去往拿因城。耶稣入城,代表福音进入这个世界;而门徒代表了传福音的使者;众人则代表了福音的见证者,他们都是得着福音,且被福音改变的人。这支队伍是一支满有生命、盼望和喜乐的队伍。
12节讲到出城的队伍,这支队伍与进城的队伍截然相反,这是一去送殡的队伍,由死者家属、送殡者和死人组成。这三类人是这座城的隐喻:寡妇,说明曾失去了丈夫,失去了人生的依靠,表明这是一座没有依靠的孤城;死者,作为寡妇的独子,寡妇失去未来,表明这是一座没有未来的绝城;送殡的人,这是一群今天为别人哀哭,将来别人又为自己哀哭的人,人人都要走这条必经之路,表明这是一座伤城。
14-17节讲到相遇。两支截然相反的队伍相遇了。
14节讲到相遇的地点是城门口,这犹如死亡之门,人人都在其中,而无人能以出来。但是耶稣去主动进入这座死亡之“门”,进入一这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地球,进入这个充满死人的污秽之地。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死在十字架上,埋葬在坟墓中,为我们尝了死的滋味,为我们趟过死的冷河。同时,这座无法逾越的“死门”告诉我们,我们只有认识死亡的可怕,才会想到需要救主,才会想要寻找福音。如传道书所言“往遭丧之家,强如往宴乐之家。”(传7:2)所以,今天我们到耶稣面前来是要得什么呢?得今生的物质享受,还是得永恒的生命?
13-14节讲到相遇发生的事情。首先是耶稣看见寡妇怜悯安慰她;然后是主耶稣进前按住杠,当耶稣按住杠的时候,“抬的人就站住了”。这也是一个隐喻,表明死亡止住了。当生命之主来到时,死亡的权势就溃崩了,死亡也要降服于主的权柄;同时,这位生命之主对死人发出命令“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这就是福音的大能——“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约5:25)
15-17节讲到两队相遇,最后的结果是,死人复活,寡妇重得爱子,重得盼望;送殡的人成为了祝贺的人,悲伤的人成为了喜乐的人,绝望的人成为了满有盼望的人;最后,上帝得着荣耀,福音被广传。
18-35关于施洗约翰
一、约翰的疑惑
1、知道耶稣之所行18
2、不明耶稣之不为19-20
二、耶稣的回复
1、以行动证实身份21
2、以言语坚固信心22
18-23节是讲到施洗约翰在监狱差人询问耶稣。
18节经文显示,约翰差人见耶稣这件事,是与上面耶稣传道、医治病人和使死人复活有关联的。耶稣的所传所行,显明他就是基督,是弥赛亚,因为他的传的,所行的非从上帝而来不能行。但问题,既然耶稣如此有能力,那为何不来拯救约翰出监?甚至连探监安慰都没有。这就是施洗约翰不理解的地方,因此差人去见耶稣询问缘由。作为人,就有人的软弱,施洗约翰也不例外,他也期待能出监,能被耶稣安慰。我们今天何尝不是如此?在痛苦中,在急难时,我们巴不得耶稣快快来拯救我们。
但我们要记得,当耶稣被钉十架的时候,人对他的疑惑也是如此,所以嘲笑他“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太27:40)耶稣当然有能力下来,但他没有下来,因为那不是上帝的旨意;他在极痛苦之时,只有嘲笑羞辱,也同样无人安慰。他为我们独自忍受痛苦。我们在苦难中应当等候,再等候;忍耐,再忍耐。
21-23节经文,则显明耶稣用两种方式来回应施洗约翰,一是他治好了许多的病人,证实他确实就是基督。除他以外,无人能行这些事。同时,耶稣也直言回复,要约翰的门徒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告诉约翰。以此坚固约翰的信心。并嘱咐不要因他跌倒,就有福了。
24-35从约翰说起
壹、耶稣的评论
一、对众人的评论
——以问题启发民众24-26a
1、看风景?24
2、看名人?25
3、看先知 26a
二、对约翰的评论
——以古言定论约翰26-28a
1、比先知大26b-27
2、比世人大28a
三、对圣徒的评论
——以圣徒激发民众28b
最小的比约翰更大
四、对这世代的评论31-34
1、麻木——无喜乐31-32a
2、冷漠——不悲伤32b
3、无理——不讲理33-34
贰、听众的反应
一、普通百姓——以神为义29
二、法利赛人——废弃神旨30
24-35节耶稣的讲论是接着施洗约翰门徒来访一事而发表的。从这段讲论中,我们归纳出耶稣对各种人群的评论。
24-26a是耶稣对众人所作的评论,这些人都是从前在约旦河听过施洗约翰讲道,受过他洗的人。所以耶稣问他们“从前你们到旷野去是为了什么?”。耶稣模拟了三类人的回答:1、看风吹芦苇——看风景;2、看名人——著名传道人约翰;3看先知——为了神的话而来。今天教会里,也常常存在这三类人。你是哪一种呢?
26b-28a是耶稣对约翰的定论。首先,他承认约翰是先知,但同时又指出他比旧约所有的先知都大。为什么呢?因为旧约所有的预言弥赛亚的先知,除了施洗约翰,没有一个见过弥赛亚,没有一个与弥赛亚——基督,零距离拉触,因此耶稣说约翰比所有先知都大;同时指出约翰比所有世人都大,又是为何呢?人都是从妇人所生,从血气、人意所生,但施洗约翰的出生却是由天使预言,并起名,并且在母腹中就被圣灵感动,因此约翰大过世人。
28b节经文是耶稣对天国子民——圣徒的评论,约翰大过一切世人,但圣徒最小的也大过约翰,又是为何呢?因为天国子民都是从圣灵重生的,再是,今天我们对耶稣的认识是整全的,因有圣经的启示,但约翰对耶稣的认识却没有我们多,因为他没有读过新约圣经。
31-34节是耶稣对世代的评论。这个世代是一个麻木的世代,该喜乐、歌唱跳舞的时候,却毫无麻木没有反应;该举哀哭泣的时候,却冷酷无情,没有悲伤;同时,指责他们无理——不吃不喝,被说是被鬼附,也吃也喝又说成是贪食好酒。最后,耶稣的结论是,智慧之了,以智慧为是。意思就,是与非,对与错,有智慧的人就能分辨出来。
29-31是当时的听众对耶稣讲论的反应。两类人,一类是判普通百姓和税吏,他们在法利赛人看来,就是无知与罪恶的代表,但这些人却接受了施洗约翰的教训,并受了洗,说明他们是以神为义的。二类就是法利赛人,他们自以为是,自以为义,不肯接受施洗约翰的教训和洗礼,表明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和人的传统,而废弃了神的旨意。
36-50 耶稣在法利赛人西门家里坐席
一、女人的行为36-38
1、知道——表明关注救主
2、站着——表明跟随耶稣
3、哭泣——表明忧伤痛悔
4、擦脚——表明自卑服侍
5、亲脚——表明珍爱救主
6、膏抹——表明甘心奉献
二、西门的心理39
1、定罪妇人——表明他的自义
2、质疑耶稣——表明他的不信
三、耶稣的回应
1、以债主的比喻启发西门40-43
2、以妇人的行为对比西门44-47
3、以赦罪的权柄显明众人48-50
36-50节本段经文讲到耶稣赦免罪人的事,主要强调耶稣的恩典与权柄。
36-38节,描述了一个犯罪女人在耶稣坐席时对耶稣所作的事。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有六个方面的动作:1、首先是女人知道耶稣坐席,表明她之前有关注耶稣的行踪,因此才能提前预备好香膏,并及时地来到耶稣面前;2、女人来站在耶稣身后,并且圣经描述“挨着耶稣的脚”,象征着她来跟随耶稣,紧紧地靠近主;3、女人靠在耶稣脚前哭泣,表明他为罪忧伤痛悔,她没有说一句话,她的悔改在她的泪水中。她甚至哭泣到一个地步,打湿了耶稣的脚,说明她是真诚而深深地悔改;4、之后,女人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耶稣的脚,这表明她在耶稣面前自卑,而诚恳的服侍。头是人最高贵的地方,头发是女人的荣耀,女人正是用自己最高贵的方式,服侍耶稣最低微之处;5、之后,女人再亲吻耶稣的脚,她用这最高贵的礼节,表达她对耶稣的珍爱;6、最后,女人再用预备好的午膏抹主的脚 ,体现出他对耶稣甘心奉献,如果馨香之祭献于主前。
39节是主人西门的看法,路加用话外音的方式描述了这个法利赛人的心理活动。首先是,他判定这个女人是个罪人。当然,西门对这个女人的看法是客观的,他认识这个女人,了解这个女人的过往,知道她曾犯罪,所以说她是个罪人。但问题在于,他自以为义,自以为圣洁,用自己的的标准去判断这个女人,却没有用上帝的标准衡量自己。今天,我当我们要判断别人的是非时,先应当用上帝的标准判定自己,如果自己是有罪的,那么我们就无权,无资格去定人的罪;然后是,西门觉得如果,耶稣是先知,就应法知道这个女人的过往,知道这个女是罪人,而予以拒绝,并发出责备。但耶稣非但没有责备拒绝,反而完全接纳这个罪人,因此西门认为耶稣不是先知,最多也就是一般的文士罢了。
40-50节是耶稣对西门、女人,以及同席者的回应。耶稣很清楚地了解他们各人的心理活动。首先,耶稣以一个债主的比喻来启发西门,这个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核心意义就是,谁欠的债更多,债主赦免的就更多,债主的恩典就更大。因此,欠债多的人,会比欠债少的人更加感恩于债主,更加爱债主。然后,耶稣再结合这个女人在耶稣身上所做的一系列事,一一地对应了西门的所作,显明西门对耶稣的爱比这个女人对耶稣的爱更少。因此,耶稣得一个结论“赦免多的,爱就多;赦免少的,爱就少”。意思就是西门自以为义,因而赦免少,对耶稣的爱也少。最后,当耶稣以权柄赦罪时,也显明了两类人,一是女人因相信耶稣的权柄而平安离去;二是同席的人不相信耶稣权柄的人,除了心存质疑,他们还心存罪恶,而未得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