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电影

王家卫——时光杀手

2020-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穿沙之右

多少人死在时间的杀猪刀下。

唯有王家卫,反杀了时间。

“王家卫”,就像一个符号。

很多人都认识它。

​却又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

1. 电影印象:我是谁

粉丝迷恋王家卫直触内心的潜意识渲染。

沉浸在那股子无论是用疯狂还是寂寞,演绎出的迷离与伤感。

而他的演员,说得最多的却是:

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扮演什么。

拍《东邪西毒》时,梁家辉只知道“黄药师”一个名字。

梁朝伟原以为自己原来演的是东邪,结果剪成了西毒。

而我们看到的《东邪西毒》,梁朝伟既不是东邪(梁家辉饰演),也不是西毒(张国荣饰演)。

而是一个原创人物——盲剑客。

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大概就是王家卫的目的。

是他所有影片的真谛,所有故事的核心。

自人类诞生起,“我是谁”,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永远的谜。

张国荣在《星空下的倾情》中提到,到他们那个地位,每一秒都是钱。

他们不怕付出,只是怕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王家卫就是把这群全中国乃至亚洲最“贵”的人,耗在——

沙漠里。

名不见经传的拉美小房间里。

东南亚潮湿的破旅店里。

他和自己死磕。

不惜“谋杀”别人的时间,与未来将成为经典的作品死磕。

他的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所有的爱情又都注定失去。

就像那个骑士和公主:

我会为爱卑微99次,也会为骄傲在最后一次手刃所爱。

两个相爱的人所争夺的,也就是那点敏感的自尊。

只是在时间面前,骄傲不值一提。

东邪西毒。

花样年华。

春光乍泄。

旺角卡门。

他像个巫师,每四个字,就断送一对恋人。

王家卫接受过很多采访。

最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正是他的困惑之一:

为什么你们会认为,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古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但实际上,没有人真正了解任何一个人。

哪怕那个人是他自己。

2 . 个人印记:人生投影

王家卫的电影,先有人,才有剧情。

他不会为故事找演员。

而是定好了演员,再根据演员定故事。

很多导演说到缪斯,一般是指某个对他极具吸引力的魅力女性。

而在王家卫这里,人人都可能成为“缪斯”。

他的灵感来自于每一个自己挑选的演员。

他的摄影师、武术指导、化妆师,等等。

他的电影里,处处都是自己生活的投影。

他的父亲曾经是船员——

《阿飞正传》里的刘德华,一开始是个警察,母亲过世后做了船员。

他的父亲到香港后在酒店工作——

“王家卫三部曲”,酒店都有重头戏。

他同学邻居的姐姐是当红舞女——

以“露露”为代表的舞女形象,一再出现在王家卫的电影中。

他相熟的人——

黎耀辉、何宝荣、苏丽珍、梁凤英、黄志明等名字,都脱胎于他的工作人员。

他从童年起就对重庆大厦产生好奇,决定了日后会拍摄《重庆森林》。

重庆大厦不允许拍摄的规定,又决定了他和团队不得不采取“偷拍”的方式。

而这恰恰造就了本片的独特风格,再次加深了“王家卫印象”。

他的文学素养,也渗透进电影创作。

刘以鬯的《对倒》和《酒徒》,分别成了《花样年华》及《2046》的灵感。

“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

这句《2046》中的台词,实际上出自刘以鬯的《酒徒》。

甚至梁朝伟的周慕云,据说是以刘以鬯为原型,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以写小说为生。

施蛰存《薄暮的舞女》,激发了《爱神之手》。

《东邪西毒》融合了两位巅峰武侠小说家的精髓。其中一段著名台词:

“你知道喝酒跟喝水的分别吗?酒,越喝越暖水,会越喝越寒。”

化自古龙的《欢乐英雄》:酒越饮越暖,水越喝越寒。

母亲酷爱电影,也带着五岁的王家卫走进了电影世界。

他电影中的配乐,来自童年的熏陶。

可能是一家午餐时拐进去的餐厅,播放的音乐不经意就留在了心间。

也可能是某部心仪的电影,荧幕已远,曲调仍萦绕耳畔。

像《美国往事》之于《一代宗师》。

配乐一响,武林已成过往。

Music: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

王家卫用其他电影的音乐,更是用音乐背后厚重的电影内涵。

很早之前,他几乎每晚都看一部电影,还在贴着电影票的本子上写观后感。

现在拿出来看,他也觉得那些感想很有意思。

他也自信笑谈,即使当年看到王家卫的电影,他也会非常喜欢。

他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过去,到现在。

当一个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时,他就知道该往哪里去。

反而是一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才会让人感到迷茫、恐慌和不安。

直至模糊掉自己的印记。

现在,只要一出烂片,大家就怪编剧。

编剧也只能辩解说自己没有话语权。

但是王家卫说,一个好的编剧,可以规范到导演没有发挥的空间。

话语权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来的。

他认为电影行业,有两个职业不需要专业技能。

一个是编剧,只要会写字就可以。

另一个是导演,只要会说话就可以。

谁都不需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高。

他在TVB的时候,大家一起讨论剧情。

来个送外卖的,也会听取他的意见。

至于有些人,电影被批评,心里不服气。

反过来骂观众、骂演员、骂同行。

根本没必要。

谁都可以批评你的电影。

而王家卫个人印记,也就是在这些“折磨”中,不断雕琢,逐渐清晰起来的。

3.  导演思维:时间杀手

在导演圈子里,王家卫一直被推崇。

比如昆汀对他电影的狂热。

比如张艺谋说他是才华型导演。

比如李安调侃,说不清自己对他是羡慕还是嫉妒。

比如谈到导演技巧,斯科塞斯与他一拍即合。

……

谈到王家卫拍片,好像就是:

没有剧本。

不用考虑成本。

大牌演员随便换。

故事结局随便改。

真真正正的effortless,拿奖却拿到手软。

但他遭遇的困难,却没有人看见,或者说:没有人在意。

每个人都想当然地把他塑造成传奇。

他在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入行。

处女作就赢得举世瞩目。

轻易就获得了筹拍第二部影片的资本。

但谁知道,在那之前,他已经做了十年编剧?

他祖籍上海,五岁(1963年)时随父母迁居香港。

那时香港被视为“乡下”,而上海是“中国好莱坞”。

父母甚至没准备在香港久留,只是后来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定居。

第一代被迫南下的香港移民,内心并不接纳香港。

他们更愿意在摄影棚里搭建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演绎自己留恋的远乡故事。

直到王家卫等二代移民,才开始承认和接近香港。

他们愿意去拍摄香港的真正面貌,而不是继续躲在摄影棚。

王家卫不是吃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红利,而是亲自参与创造了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下,谁能不在乎成本?

所谓一部戏要拍很久,不过是因为他要协调演员的时间。

他手下多是大牌演员,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他终于设计好剧情,可能演员的时间协调不来,这些戏也就没有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他揭秘的剧情感到惊奇。

比如重庆森林竟然是警匪片。

可能在他的剧本里,“警察”梁朝伟和“毒贩”林青霞还有对手戏。

因为《阿飞正传》的惨败,他拉不到投资。

不得不自己开公司,打理从制片到宣发的一切事宜。

凡此种种,都不像一个被资本偏爱的导演,又谈何不计成本拍片?

为普通观众,理解一个导演的作品,一般都是从剧情入手。

而这也一直是王家卫被诟病的地方:没有剧情。

观众们总抱怨他的故事不完整。

但实际上,他已经在影片中给足了信息。

只是那些信息,并不一定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

比如《花样年华》中,他以蔬菜暗示时间。

吃芹菜的时候,就说明已经到1962年6月。

再比如《重庆森林》,乍看是两段完全分离的故事。

但在王家卫的构思中,它们是以白天和黑夜对称组合,有着完善的内部逻辑。

至于“王家卫三部曲”,其实是一个故事。

只是限于电影体量和成本,不得不分割在三部影片中。

而这恰恰显示了他的野心。

这个看似只会“装逼”的导演,用意绝不在风花雪月和无病呻吟。

他期望用电影讲述更长时间跨度下,具有历史厚重感、展现社会变迁的故事。

很多人都想给“王家卫”下定义。

或者说,习惯性地以某些传奇而刻板的印象去看待他和他的电影。

但实际上他非常灵活、开放、与时俱进。

他并没有固定的方法,也不喜欢重复自己。

官渡之战时,袁绍仅仅对付曹操就捉襟见肘,曹操却可以忙里偷闲突袭一下刘备。

同样地,拥有相当才华的王家卫。

在拍摄《花样年华》这部日后永垂影史的经典影片的同时。

还肩负着《2046》这部在后来赚足期待的电影拍摄任务。

但即便这样,他还忙里偷闲拍了重庆森林,并将之视为“放松”。

当蔡康永问他92岁还会不会拍电影时,他说不一定非要有这种限定。

拍电影不一定要有大明星。即使退休,他也可以在家自己拍。

年龄根本束缚不住他。

王家卫谈论起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一再强调他们都“非常非常年轻”。

而很多年轻人,远不到那个年纪,却感觉一辈子都死透了。

自己先放弃了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无论你处在哪个年纪。

你可以去很多地方,交很多朋友,做很多新鲜事。

年龄从来不是借口,不是放弃和认命的理由。

愿人人都似王家卫,无谓时光,不惧流年。

公众号:浮生之外(fusheng-zw)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