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微信被质疑,7年后打了谁的脸
1
昨天,一张带着历史气息的截图在朋友圈刷屏,内容是7年前微信刚刚上线时的一组用户评价。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组评论:
文/一只丘
相信你和我一样,在哈哈大笑中不禁感叹“无知”的强大——我们曾经的誓言和言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日后打脸的证据。这种“无知”的打脸现象,凡人乃至名人都不可避免。比如:
2015年特朗普还没当总统:
文/一只丘
结果到了2018年2月的时候....
文/一只丘
还有关晓彤在做节目,谈找对象的问题:
文/一只丘
后来……
文/一只丘
这位曾经不止一次放出过这样的言论:
文/一只丘 文/一只丘
后来.....
文/一只丘
也许生活就是由一场场打脸组成的。就如我们曾在年初立下过的许多小目标、小计划,眼看京东618都要来了,我完成了……算了,我只是说说而已。还记得吗,我们曾经认为没有前途,这辈子都不可能飞黄腾达、步入人生巅峰的人,现在……
这么看来,无论是什么人,在什么事情上,都无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被打脸,或打了别人的脸。
2
“打脸”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相比之下,如何把外界的质疑变成我们的动力和养分,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就像微信从没有在骂声中迷失、没有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打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本质,然后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才成就了今日的微信帝国。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推出第一个版本——微信1.0 for iPhone(测试版)。
文/一只丘
微信刚面世不久便被网友质疑谩骂,指责腾讯是骗子,认为微信不如移动的飞信实在,还指责腾讯抄袭:
文/一只丘
在最初的差评声中,他们认为QQ功能更为完善,腾讯简直多此一举。但今天看来,我们明白了:用户需要的是更快的马,而不是汽车甚至飞机。
文/一只丘 文/一只丘
而在这7年里,微信一步一步更新换代,逐渐成长成一个移动互联网怪物。它消灭了昂贵的彩信和长途电话费,使沟通变得更及时,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犹如近在身旁。7年的时间里,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让我们的钱包变得没有了存在感:无论是去菜市场还是下馆子,日常外出停车,拿出手机轻轻扫码,钱就付好了。
它把就诊卡、读书卡、驾照等信息全部装进系统里,使卡证系统经历了一场电子化变革。
2012年4月19日微信朋友圈上线,从图片到小视频,再到分享各种音乐、新闻、美食、鸡汤等,朋友圈已俨然成为最大的国民秀场。
并且,朋友圈还带火了各种美颜工具,间接提高了国民的“平均颜值”。
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在过去几年间,罗振宇、六神磊磊、咪蒙、黎贝卡等大批传统媒体人跳进新媒体大潮,各行各业的人才以不同的姿态入场,共同塑造了影响国人阅读的新媒体生态。
“什么时候写字这么赚钱过啊”是很多人的共识,曾经的厨师、家庭主妇、司机等,乘着微信的东风,如今已身价亿万。
有了微信支付、微信公众号,话费充值、水电煤气费缴纳等等变得更便捷。
我们还可以在微信上点外卖,订酒店,订影票、机票等,微信整合了美团、艺龙、58到家、京东优选、滴滴等服务,O2O生态、信息生态、游戏生态、城市生态,几乎无所不包。
微信的出现和发展,方便了生活,使人得到减负。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意义。
小程序的出现,为手机减负,我们不再需要下载多余的APP,直接在微信里“用完即走”。
比如摩拜单车接入小程序后,过半的用户是来自于小程序。
……
3
当下,微信拥有大概1300多万公众号,订阅号解决了人和信息的沟通,服务号解决了人和微信框架基础服务的沟通,企业号解决了公司员工更好的统筹管理的问题,小程序贯彻了人和一切服务的链接。而今的微信,已主导了大半个中国O2O格局。
张小龙也因此被推上神坛,收获“微信之父”的名号,成为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产品经理。
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
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已破2亿。
2013年10月24日,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
截止到2018年3月底,微信活跃用户数超过了10亿。
曾经备受质疑的微信,如今成长为移动互联网的庞然大物。就如7年前那一组微信刚刚上线时的用户评价,让我们感到震撼的不是被“打脸”,而是惊叹于时代强大的进化力量。
在时代进化洪流中,质疑声往往是一种动力,“发展”才应是被认定的目标,只有怀着谦虚、坚韧的心,才能坚挺地走下去。成败与否,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