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成长录散文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陪孩子慢慢长大(四)科学的死亡教育

2018-12-22  本文已影响121人  sun静待花开

科学的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

面对亲人的去世,在国外,父母经常会把孩子领到太平间,感受生之可贵。而我们的父母往往捂住孩子的眼睛,搪塞一句“出远门了”。正常的生死观,被模糊和恐惧代替。

方舟在《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一书中提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几乎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死亡,例如他们养的小宠物可能突然死亡;在熟悉的人中也许会有人去世……如果家长一直用“睡着了”“去了很远的地方”等语言来骗孩子,虽然孩子暂时不会感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但他们将永远不能正确看待生命的结束。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孩子会因为接受不了亲人的离世而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

方舟在《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一书中精彩案例:移情教育法。

一天,孩子放学后表情很凝重地对我说:“我们班同学小麦的父亲去世了,小麦好伤心呀,他好像都没心情听课或做其它的事情。”

“小麦的爸爸肯定不想看到小麦现在这个样子。”

  “是啊,谁想看到他现在这个样子呢?他就好像变傻变呆了一样。”

“儿子,你有没有想到,以后总有一天,妈妈也会去世呀?”我很自然地跟儿子聊起了这个话题。

听我这样说,儿子的眼睛里含着泪说:“不,不会的,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开我。”

我抚摸着孩子的头说:“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如果爸爸妈妈永远不离开你,那我们不就成老妖精了。”

听我这样说,孩子破涕为笑了。我继续对他说:“如果有一天妈妈去世了,妈妈希望你比小麦坚强,好不好?”

孩子着重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他已经能正确地看待人类的生老病死了。

科学地引导孩子去面对生活中的“小痛”,日积月累从而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所有的“痛”,包括正确地面对死亡这种“大痛”。与死亡相比,打针、吃药是“小痛”,跌倒了摔破一层皮是“小痛” ……家长与其安慰他们说“一点儿也不痛”,还不如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确实有点痛,但痛得不历害”。这更有利于他们自然地去体会这些疼痛的强度,从而也更有利于他们战胜自己内心的那种恐惧感。

于是再带孩子去打防疫针时,我不会对孩子说“没事,没事,一点都不疼的。”我会盯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她“宝贝,打针会有一点疼,但打针是为了帮你抵抗病毒,能使你身体更健康。妈妈知道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坚持一会就好了。好吗?”

开始孩子会眼泪汪汪的盯着你,考虑半天,勉为其难的点点头。次数多了以后,她会很坚强的伸出胳膊让阿姨打针,与其它哭哭啼啼的孩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受到表扬后会很自豪的昂着头从一群哭哭啼啼的小朋友中间穿行而过。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疗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很遗憾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切身体验的机会。记得同事谈起过一个案例:一个小朋友回家后,突然问妈妈“妈妈,死是什么感觉?”

妈妈愣了半晌,抓过一只鸡杀了,扔在他面前,告诉儿子“这就是死的感觉”。儿子看着上下翻飞的公鸡,鲜血满地,最后抽搐着死去,哆嗦了一下“原来死这么难受。”从此,见到电视上的死亡镜头会不屑一顾:骗人的。而不会象出现某些新闻事件提及的“玩吊颈游戏吊死了自已或同学”,“中学生又跳楼”等无知行为。

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请好好珍惜!”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

七八岁的我天不怕地不怕,可就在爷爷去世后的那一年,本家姐姐问我“晚上出门不害怕?”“怕什么呀?”“大爷爷去世时停的那个地方我害怕!”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带给了我终生的恐惧感:怕走夜路遇到鬼!虽然也不相信这世界上有鬼,可走夜路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恐惧。

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对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科学的死亡教育,才能增强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和挫折能力,从而学会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