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天

2018-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Bevis也曾春风吹满怀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蒙蔽了所有人。

唯独导演金铁木成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先觉者。

人到中年,迷途渐远。这个春天,意外通过纪录片《玄奘之路》与风尘仆仆的历史人物玄奘在遥远的路途上相遇。如迷途之人,突然望见遥远的星光,苦于内心的喜悦在黑暗的四野无人分享。孤独的心灵被佛陀磐石般坚定的信念照耀着,一连多日,整个人沉浸在观影的状态。或在镜头与画面的跳转中,或于历史与传说的交汇处,在人物的意念与现实的苦难间,在成功的荣耀与内心的悲喜交织中,纪录片将人久久带入一个精神磁场。佛法明心见性,天地的底色缓缓呈现,睁开双目,仿佛新生。

斑斓的画面、精良的解说、恰如其分的配乐,引人顺着玄奘的征途西去,试着走进真实玄奘的内心。比之佛法的高深莫测,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抱有更大的兴趣。

吴承恩塑造的唐僧师徒的取经故事里,徒弟的形象早已超越师父唐僧本人。无论是擅长七十二般变化、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是深陷“贪”、“嗔”、“痴”、“慢”、“疑”五毒心俱全的猪八戒,甚至唯唯诺诺忠厚老实的沙和尚,更不用说龙宫太子变幻的白龙马,皆为中国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集体印象。

而面对絮絮叨叨、优柔寡断的唐僧,中国人普遍缺乏耐心。当遭遇妖魔鬼怪时,唐僧表露出的猪油蒙心似的愚昧,常让人心间窜出无名怒火。《西游记》的煌煌之名掩盖了玄奘西行的壮举,唐僧形象的不讨喜,带来的后果是中国人对玄奘其人自动屏蔽式的漠视。

《玄奘之路》尝试还原真实行走在漫漫西去征途上的玄奘。在世人心中,渐行渐远的玄奘形象,已经被妖魔化的唐僧所遮蔽。而穿越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玄奘则成为该片讲述的核心。一个虔诚的佛陀、一代才艺超凡的智者、一介向死而生的死士、行遍天涯的旅行者、前无古人的探险家、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一个周旋在时局中的政客……无数的角色和身份的交叠,让玄奘从佛坛走向真实的世界,成为一个孜孜不倦追求信仰本真的生命范本。

纪录片《玄奘之路》共九集,遵循时间顺序追溯了玄奘的一生。重要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两部重要的典籍。片中并没有过多纠缠于玄奘是否真正参悟透了佛法,是否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一些史料匮乏的地方,疑问式的解说词似乎并不妨碍观者去探寻玄奘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一个出家人的生命过往,带着史料的含混不清,神秘而又真实地出现在镜头下。

13岁时,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大理寺卿郑询问他:“出家亦何所为”?他答:“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继承如来的佛法,能够将佛教发扬光大、广度众生。这或许是少年玄奘的一时心念。

这种少年时代的理想,在27岁那年,从不顾朝廷的禁令偷渡玉门关开始,西行寻找佛法变为现实。19年时间,110个国家,5万里旅程。黄沙漫天,苍烟落照,褴褛袈裟。“宁可向西而死,不可面东而生”。历经大漠雪山,命悬一线。丛林流沙,九死一生。险遭徒弟暗杀,受到守城军士厚待,与高昌国王结义金兰,在异国他乡获得无上的尊荣与敬仰,却仍不忘初衷,放弃供养,返回东土普法众生,直至圆寂,终成一代大师。这是纪录片《玄奘之路》为我们讲述的玄奘故事。

在没有踏遍玄奘走过的道路之前,你无法想象一旦上路究竟会遭遇什么困境。简单的把西域想象成为一个关山阻碍、大漠黄沙、雪山诡立、强匪横行……显然只是一个模糊的臆测。

到底是什么样的执念?触动玄奘把17年的光阴从少年熬到青年,始终不改初衷执意西去追寻佛法呢?

把这种神秘的动力之源放在一个僧侣身上,佛法是最容易给出的解释。然而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佛法,很容易陷入宗教的死角。实际上,玄奘的一生历经磨难,如果说公元627年偷渡西行是对佛的少年膜拜的话,那么经历五年的艰辛,看尽天下风情,窥悉世相人心,亲历佛教兴衰的种种悲苦体验,在那兰陀寺孜孜追求佛法造诣,玄奘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少年僧徒。我认为,后半生靠翻译佛典度日的玄奘早已视佛陀为无物,更多的则是对佛教事业的力撑,对佛教学说殚精竭虑的弘扬。

跳出《玄奘之路》的视域,真正使我感到震撼的,并不是他对佛法孜孜不倦的渴求,也不是西行壮举的筚路蓝缕,更不是生前与身后极高的佛教声誉。而是他内心的苦厄,以及在困境中的迷惘与思索。

在片中,生性克制的玄奘几次流露情感,留下眼泪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历经磨难的他,在佛祖悟道的菩提树下,曾悲伤懊恼,忍不住失声痛哭。他说:“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调落,我才赶到这里?”这似乎是对少年玄奘一时走入心魔的现实回应。

历尽霜华和磨砺,佛,已然成为遥远的传说。当发现连印度人自己都快忘记了佛陀的历史时,面对佛教的在印度的衰微,他一定感到了失落。但他没有任何抱怨,他依然信他所信。

生死大海,谁做舟楫。

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一个僧人,不仅要通晓人情世故,小心翼翼地与皇室周旋,还要时刻警醒自己的处境可能给佛教徒带来的灾祸。一个僧侣染指皇权富贵,参与政事,需要面临多大的舆论压力。于是我们看到,影片记述中的玄奘,一面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整理佛教典籍,一面要频频出入宫廷权力的视野。这种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小心平衡,对于一个精神丰饶的僧侣,得承受多少内心的煎熬?

在佛国,在佛陀的故乡印度,玄奘正面遭遇了佛法的荒芜远离。而在给予他至高荣誉的大唐帝国,佛法更像是一个官方庇护。连太宗皇帝都不妄信佛法的铁血现实下,玄奘很快明白:

佛的真谛,不在印度,也不在大唐。佛,在10岁少年玄奘的心中,是在漫漫求法的路上,是在生命陷入绝境时的祷告。

此生只为一事,此事只为今生。

玄奘的生命故事,告诉人们的不是深奥的佛法教义,倡导的不是“寂寞身后名”的荣光,更不是无迹可寻的佛迹。

在追寻佛法的路上,玄奘完成了精神的超度。他到底是否成佛,已沉入历史的烟云,不得而知。而追寻佛法的光辉,探寻生命的可能性上,玄奘是集大成者。

他既是授业导师,又是精神领袖。他耗尽毕生,既没有寻找到期待中的佛迹,亦未必得道成佛。但他的故事依然感天动地。他遗世独立,静视苍生。

大乘天,是对玄奘法师的专属称呼,也是最高赞誉。

纪录片《玄奘之路》,让世人结实了拥有真实人设的玄奘。反观置身世俗的我们,肤浅羞愧。作为玄奘精神的痴迷者,我必须要说出内心涌动的观影感受。

“宁可向西而死,不可面东而生”。这是铮铮之言,掷地有声。

此生只为一事,此事只为今生。这种磐石般坚定的信念,是大乘天的精神深髓。

没错,是信念!

横亘在普通人和圆满的生命之间,正是这或摧或坚的信念,成为融通古今颠簸不破的凡人和圣人之间的巨大差异。

所谓大乘天,是信念不移,悟道通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