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技术型IT女民工

社交App的价值判断模型

2015-04-11  本文已影响281人  flow3

复杂多线的社交关系构成一个人的生活全貌,人从来都不是绝缘于外界的封闭个体,你想想一天不跟人说话那心里得有多躁,在需要他人的同时也在被需要。从古至今,社交方式也在不断演变,总的方向是建立社交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达成联系的效率越来越高,尤其在当今网络时代下,社交app井喷,社交工具的丰富极大的降低了建立社交的门槛。

社交App如此之多,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你选择用哪一款呢?因此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用于判断某款社交软件价值的SFC模型,但此模型不过是一家之言,片面之词,仅供参考。

以下是该模型的三要素:

1.场景(Scene)

早晨7点志明被烦人的闹钟叫醒,趁着如厕的当口刷了几条微博,接着买早点乘地铁去班,在地铁上看了看朋友圈,下班后被春娇叫去逛街,等春娇试衣服那会回了几条陌陌,晚饭后看会书关灯睡觉。和志明一样,我们每天的生活是由乘车逛街看书各钟碎片的场景拼接而成。关于场景,接下来看两个维度:场景的丰富性和适应场景的便利程度,例如微信的应用场景很丰富,因为它适用于一切"生活“场景,它自己也号称是”一个生活方式“;它适应场景的便利程度也很高,同手Q相比,它更迎合了移动(语音)的场景,而生活本来的面貌就是"移动的人"。另外还有一些app致力于更好的解决垂直的场景片段,阿里旺旺(交易),YY(游戏),Zank(男同),脉脉(职场)等。

为何场景如此重要?

场景的丰富性直接决定了平台的信息规模,涵盖的场景越多信息规模就越大,社交本身的属性决定:一份连接产生不了一份价值,它是规模化的联动效应,有规模的连接才能产生价值。所以你看,你手机上的社交软件要一个就够了,因为关系都在这里,游戏的话多随便装随便删。而如何更加便利的去适应各类场景,则能放大规模的价值,你在手Q上能聊的肯定比电脑前(场景受限制)要多得多。

2.频率(Frequency)

使用频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户每天打开软件的次数、活跃度。高频次体现了用户对平台的高依赖程度,用户离开的成本高,能留存的用户最后都会为平台奉献价值。

举个最简单的分类: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熟人之间有圈子和话题的交集,容易有高频次的联系产生,用户粘性高。而陌生人社交,频次要低一些,例如陌陌,虽然有强动机,但不可能每天都有约的需求,身体得有多累?另外一些兴趣类的社交,例如基于书影音内容的豆瓣小组,行为通常都比较随机,很容易就放弃离开,由兴趣建立的关系实际上也比较脆弱。

有一类软件值得说下,应用场景很窄,例如小恩爱、恋爱笔记(仅限于情侣),但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情侣间的互动特别多,总有说不完的,哎呀亲爱的你爱不爱我中午吃什么,所以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

3.互动成本(Cost of interaction)

互动体现于:

1.用户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你我都需要表达与倾诉,于是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状态,微博朋友圈甚至是漂流瓶都是在倾诉。但表达实际上是有时间和智力成本的,那么问题来了,你别告诉我你发朋友圈时没有费点小心思琢磨这话怎么说?这个时候一些社交app粉末登场来拯救纠结的你了。写一篇长博客特么的很难,于是有了Twitter,微博(140字);想发一张自拍但长得太丑,于是Instagram,Camera360准备好了滤镜,脸萌也让你看上去萌萌哒。这一切都降低了你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成本,鼓励你开口。

2.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A.首先第一步是建立联系,这里只讲建立联系的机制。Twitter最先原创的Follow(关注)机制,这是单项,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关注成本极低,迅速就可以了解你关心的人的状态,后来Follow机制也被广泛的运用于知乎、Ins各类产品中;第二类是加好友(Add),双向选择,成本稍微高一些,面临被拒的风险,通常应用于通讯软件中;还有一类要提一下,例如国外的Bang with friend,独创了”两情相悦“的选择机制,这真是广大炮友的福音,很好的解决了Add机制一厢情愿尴尬被拒的风险,而Tinder在此基础上又创新了加好友的交互方式—手指滑动卡片筛选,就像是皇帝老爷后宫选妃一样,倍儿爽。后来国内赶紧出了一大堆模仿者,比如探探和心跳。

B.第二步,引导交流。建立联系之后就要展开交流了,宅男的世纪难题是跟妹纸聊天第一句说什么好呢?这时产品中引导交流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了,例如互加微信后,微信会提示”你已经添加了XX,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手机贴吧之前有一个随机小组群聊,它会先给这群陌生人一个交流话题,不至于冷场了;来往有一个敲门功能,陌生人需要答对主人设置的3个问题才能加为好友,这个帮助主人做了一个有效的筛选。

无论是联系机制还是引导交流的方式,都在降低用户之间的互动成本,帮助用户更好的去完成互动。

接下来操练下,应用SFC价值判断模型,我们分3条内容给几个软件打分,满分10分:

微信:S-9 F-9 C-9

默默赞叹微信几乎全能了,熟人社交的场景基本上覆盖了,还有什么资讯(公众号),电商,游戏啊,各种场景从生到死,应有尽有。朋友圈互动机制也非常完美,有了克制,广告也很小心,保证干净,趣味和精准性。

秘密:S-7 F-7 C-8

秘密很棒,在匿名的状态下,倾诉一泻千里,因此人性的弱点也被迅速放大。它非常简洁,整个最核心的内容(爆料)一张图一段话直接“啪”的铺满屏幕,用户与内容的互动非常直接。但有一个问题,仅仅爆料内容是不够的,还得其他人对内容感兴趣并参与讨论(互动),所以看到很多其他类秘密产品,比如乌鸦,在做基于校园、社区(共同话题)的爆料。

Snapchat:S-8 F-9 C-9

听说Snapchat 越来越像微信了,加入了类似微信公众账号的媒体推送服务,不过是24小时后的阅后即焚。阅后即焚是信息结构处理上的巨大变化,真正模拟了人的自然交谈,释放天性的感觉(邪恶),用户用的很爽,不用顾忌表达的后果,在互动上更加彻底了。

Same:S-7 F-5 C-6

Same是一款非常神奇的软件,官方的口号是”不关注 无压力“,几乎不做互动上的引导,完全去中心化,以至于让我感觉自己设定的这个模型被严重挑战。它是彻底的信息碎片化,但做了很多场景上的引导,用户创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频道,UGC内容铺满整个平台,感觉就像是自己毫无目的漫步在田园里。

写了这么多,那不禁要问这个模型到底靠谱否?最后我来根据SFC模型做一个不成熟的预测好了,问题:接下来哪些社交软件会火(有价值)?

我用过的有一类,以Taptalk为代表的瞬时社交软件,有这个潜力,当然他们也受到了各种投资机构的追捧。

国内也有一些代表,例如CatchChat,Blink,都号称是世界上最快的聊天软件,界面简单,交互特别。屏幕上方是取景图片或短视频,屏幕下方是联系人头像列表,上方调整取景下方点击联系人头像即发出消息,这个动作只有一步瞬间完成。它在场景上几乎可以打满分了,因为快到可以catch到任何一个瞬间,当每一个瞬间都变成一个场景,那就相当丰富了。做的是熟人社交,频率肯定没有问题,但做熟人社交非常不容易,它需要很多时间去沉淀关系。在互动上,它的玩法比较有趣,更多的是以图片和短视频的表达为主,并且用户能对图片再次编辑,图片短视频这类表达载体包含的内容更丰富,还原场景的程度高,新潮好玩,年轻人可能会喜欢,总之非常值得期待。

絮絮叨叨也写了这么多了,先写到这里 ,若预测错了也不要打我,权当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