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看的《十万个为什么》里,藏着精英学习的秘籍

2020-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无名作家

小时候我们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书籍,长大后,遇到新问题新概念,我们却只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

江南春在《抢占心智》一书中提到,多问为什么,有助于将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接触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问为什么】来学习。

可惜的是,这个有效的思考工具,因为看似过于简单,而被一直埋没。

学习高手成甲老师在其著作【好好学习】中,也提到过类似理论——黄金思维圈。

所谓黄金思维圈,就是看待事物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what层,即事物的表象;

第二层是how层,即如何实现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层是why层,即为什么做这件事。

黄金思维圈

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是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我们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都是从what层思考的,很少有人会想到why。

而这也是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what是什么,属于直觉式反应,它的回答基本都是客观事物、现象的描述,所见即所答,不需要太多思考。

why是为什么,思考原因需要更进一步的考虑,往往得结合现象、经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量,也正因此,why层面看到的东西,范围会更广,迁移性也更强。

之前参加一个入群门槛费用4位数的社群,我发现,凡是有所建树的伙伴,他们对专业领域的理解,都会比普通人深刻很多。

比如,你要是请教他们如何看待XX主题,他们的回答里不仅会有是什么,还会包含【为什么】,即对做这个问题背后原因的思考。

那我们能不能借鉴这个方法,更进一步,像顶级高手一样思考问题呢?

你不妨试试这一理论的进阶用法——“连问为什么”。即在看到任何问题时,都连续问几个为什么,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比如,为什么现在打造个人IP,或者写作训练的社群里,都要求学员每日写文章打卡?

我给出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

因为这是老师的作业,有作业,学生就需要完成。

如果答案停留在这一层面,显然没什么意思,但如果用“连问为什么”的工具深挖下去呢?

为什么是让我们写作打卡,而不是像有的社群一样,大家拉个群聊聊天?

因为写作能记录思考,传递个人价值。

为什么需要记录思考,传递价值?

因为写下来让别人看到,才有传递个人品牌的可能,才能在真实环境中检验是否有相应的价值。如果只是群里讨论,不在群里的外界用户,是感知不到的,也就没完成品牌形象的推广。

而写下来,让大家都能看到,也才符合社群建立的目的。

一个常见事物背后,必有其原因所在。为什么有A?为什么是A不是B?这些,都是what层面上没考虑到的内容。

从what到why,再到连续问why,顺着这种逻辑链逐步深挖下去,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能挖出行动源动力的深层答案。

这就是“连问为什么”的价值所在,它足够简单,但效果足够好。

推荐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