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淡而真,心安亦是归处
推荐编辑:木加南
推荐语:开书心静、合书心雅,这应该是最唯美的“书”之状态。在作者阅读后感的文字铺叙里浸染一种心绪,感悟一份安然,得以找寻自己的归处。
《淡而真,心安亦是归处》,木加南精选推荐并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97821/3878894d165a1127.jpg)
季羡林头衔真的挺多,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等等,最让我瞪目的就是他精通十几门外语,像梵语、吐火罗文,对于世人来说绝对是外星语的存在,各种学术论著列了一大章,真正的著作等身。"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看罢简介,终于明白这话是怎么来的了。
《心安即是归处》收集的多是后期作品,正如季老自言自己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 ”这本散文集也贯彻了这样的写作特点与风格。
我是被这个书名吸引过来的,与苏东坡的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恰相契合,再加上老树的配图,不管是视觉还是文字,读起来真的感觉还蛮不错。
形容的话,我想起了白开水,白开水是平常生活中人们喝得最多的食用水。它清淡无味,极其普通,但对人体的生理机理具有很重要的调理作用。
印象极深的就是这种平白浅近,与华丽词藻自然是不搭边的,说句白话,真真正正的平淡如水。就象这白开水一般的描述中,深蕴着对生活的感悟,对悲苦的淡然,对弱小的悲悯。又因为是身体必需品,只要识字的大体都能看懂读懂其中意蕴。想必就是因此,在中小学课本中也有多篇他的文章入选吧。
这种平淡质朴大概也同他的学者身份相关,学者总是严苛求实,故而不管是对人生的思考还是对艺术的欣赏,不管是记人述事还是议论时事,感觉文字中都很少含有情感与深情,你所感到的就是一种理性的阐述一般。汪曾祺的文字也是淡,却是极有趣或者带有韵味的那种,两者的淡是绝然不同的感觉。
他很直白,“对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必须有深刻的了解,最好能背诵几百首旧诗词和古文,让它们随时涵蕴于你们心中,低吟语于你们口头,这对于你们的文学创作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他列举了一部分自己喜欢的书籍,尽管每个人的看法喜好不同,可古文化的浸润下,以艺术文化的眼光审视并融入新的知识与新的思想,与现在提供的国学恰相吻合。哦,他还有一顶“国学大师”的宝冠呢。
他很真实,“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应该向季老来学习,他发出的严重声明,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他认为,“把这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这样就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而如今,这个浮夸的社会,每个人恨不得把能戴上的,能想起的所有头衔都给弄到自己的头上来,而不管这头衔是不是真的合宜。真正有有底蕴,有内涵的人,反而觉得这些头衔,自己是不够格的,没有办法来同实际情况相吻合。
而季老所求,归根结底还是在求真的路上去较真,做真实的自己,做从一而终的真实的自己。
他很平实地唯美,重返哥廷根时“那窄窄的街道,街道两旁的铺子,城东小山的密林,密林深处的小咖啡馆,黄叶丛中的小鹿,甚至冬末春初时分从白雪中钻出来的白色小花雪钟,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都一起争前恐后的呈现到我眼前来。”
即便是淡然的,其中也有着一种生动的雅趣自然地流淌,还有重走旧地的欣喜与向往。
人这一生总是不停的在路上,不停的在某些地方停留,居住,迁移,流浪。到底哪里才是故乡呢?到暮年的时候,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有时候在久远的记忆中已经忘却了的,在重返旧地的时候,当时的一切重又鲜活靓丽的出现在眼前……
“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感激的心情了。”
他很达观,“我现在一方面眷恋人生,一方面又觉得我活得太久了,活得太累了,我也真想休息一下了。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光阴的易逝,不管对于任何年龄阶层的人都是一样的,珍惜光阴,爱惜光阴,在有限的光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不负这时光不负自己的存在了。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的几句诗,意思就是“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这也是季老的座右铭,他一生贯彻执行的也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对于死亡的畏惧,谁又能脱离的开呢?即便是如季老,九十多岁的高龄,自言对生死已看破,却还是免不了忐忑与恐慌。我想这与人生的参透与奥妙其实是无关的,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在这人世间,我们走着走着,走过的道路越来越长,而眼前的却越来越短。但是就像鲁迅在《过客》中所描述的,一个老人一直走,一直走,觉得前面一直有声音在召唤他。他认为,前面召唤他的是坟墓,然而小女孩却说不是的,那里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
生命无非就是如此的交替。每个人都在不同前行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质本性,遇到不同的风景,感悟不一样的心绪历程,得以找寻自己的归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97821/a32df5c74fe163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