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生成为互联网人的自白
最近又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做医生,离开传统医疗行业已经4年了,目前在互联网领域做医疗产品工作。在这个特殊时期,医生是非常关键的,受到世界瞩目。
回顾自己当初做出这个选择的初心,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必然面临着不理解,身边的亲朋好友特别是自己的至亲。
不舍的是,对这份治病救人职业和理想的敬重,入学时在师长的带领下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用5年学习搭建临床知识体系,经历临床手术的激动、炽热、感动、责任和耐心的磨砺,见证公卫系统的健康管理、疾病控制和预防的作用。
但深入了解互联网后,对曾经自己的职业困惑,找到了突破口和新的可能性。我将从工作氛围、服务群体、体制局限和创新医疗视角4个方面,去讲述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
1.互联网的开放工作氛围
我喜欢更加open的工作环境。在医院工作的时候,似乎总是提醒自己保持专注的状态,因为我认为言行举止会影响患者的信任和判断,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里,那是种基于患者看病效果的自发性,这让人很焦虑。
而且,互联网很多时候可以和上级平等对话,这在医院不敢想的。互联网里更加看重结果,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只要你有想法和落地方案,没人管你走路蹦蹦跳跳还是怎么说话,那是种与世界拥抱的尝试。
这次疫情的救援工作,也难得让更多人看到医生群体的活泼可爱,展现出治病救人日常下难得一见的多面。
2.互联网工作扩大了我的医疗服务受众
一个普通医生能影响的毕竟有限,既懂医疗又懂互联网业务,也许在医改推动下,可以做到更多。不仅服务患者,也服务医生、医院和政府机构。
曾经在医院里,我和同事们干着类似的工作,只为患者服务,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周到和准确的就诊建议。也许对医院和医疗有些想法,但很多是能力和职责范围内解决不了的,因为那是医务科和院长们才能解决的问题,而有些需要卫健委相关行政部门才能解决,有些要依靠生物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公司。
互联网工作,是基于受众需求满足的合作和资源分配。
面向患者,想着怎样让患者更好看病,提供更优质的就诊一站式服务体验,从疾病诊疗到健康管理,从挂号问诊到诊后保健。
面向医生,想着怎样提升医生品牌影响力,提高医生诊疗效率,更好促进医生间的学术科研日常交流,怎样提高医生的光明职业收入。
面向医院,想着怎样改进医院信息化系统,提高各级医院运转效率,怎样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面向政府机构,想着怎样提高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怎样基于宏观政策提供可行的医疗解决方案。
服务的医疗受众需求覆盖面变得更广,同时能看到相应的可落地解决方案。
3.从互联网看到体制局限外的可能
4年前,我认为医生在狭小的范围里活动,面临着漫长的职称评定,每天面对面服务有限的人群。如果想要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也许互联网世界能看到更多的可能。
现在的互联网医院,我们可以看到诊疗逐步实现线上化。挂号问诊、线上诊疗(远程会诊、阅片等)、保险支付、健康档案管理和随访。作为一名互联网工作者,参与医改并推动医改,医改的政策在体制内是由上而下的,而互联网世界是自发的探索,从医改中寻找机会,同时从政者也能看到医改实施效果,这是不断优化就医环节的进程。
4.互联网视角的医疗创新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媒介,连接着各行各业。通过共享数据平台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这是未来医疗的理想形态,数据驱动决策。管理好患者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那么医生、健康管理师或营养师的针对性建议,就会更精准。
这样的设想,需要所有医务人员的共同参与,而互联网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整体的医疗解决方案。国内医生不缺我一个,好医生也挺多的,但如能设计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去完善并进一步实现这个设想,换个视角去从事医疗工作,做点不一样的,也许更有乐趣。
医生,始终是我敬重的身份,我也只是以另一种身份在医疗大健康行业深耕。
还记得和当时的科室负责人说的那句话:
选择离开好像有点可惜,但之后还有那么多年,我不希望自己后悔。我想按喜欢的方式去做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