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后感
《燕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
《燕子》教后感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一节课上完,回顾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再结合课后习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发现一些问题:
《燕子》教后感
1.没有落实好课后习题。习题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画面,课堂上,学生只是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如果能引导他们,加上自己的想象,有了画面感,学生就能从文中对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等描写,想象到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美,能从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为春光增添的生趣,感受到春光美。从燕子在稻田斜飞,在湖面横掠,体会到燕子的飞行美……有了画面感,学生才会从中加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2.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精读课文的时间安排要恰当。恰当处理课文与写字的时间,恰当安排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涉及课堂的取舍问题。想要面面俱到,有可能会面面不到。这节课的课后习题读词语,抄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没有完成。反思后发现,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不认真,造成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当我抛出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学生不会回答,我担心学生错过知识点,于是就准备以讲代读。幸好今天这节课,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及时停了下来,让学生读课文,一遍一遍地读,还挺有效。读了几遍之后,学生慢慢有了答案。但是时间自然花费很多。
3.没有关注好学情。课堂上,我讲得太多,只重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讲得多学生就一定能理解?一定能掌握吗?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还是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吗?就像引导学生在感受春光美时,学生一味地说:课文从燕子有剪刀似的尾巴这个方面进行描写,完全忽略了轻风、细雨、柔柳、花、草、叶这些光彩夺目的春光图。我提示学生,第二自然段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是什么?学生这才发现“春”字。三年级的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还不强,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可以采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经过大脑思考,他就会有独特的阅读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不应以模式化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思考。
有时候,经常在教完一节课,反思自己的课堂,更多地是考虑到学生,关注到学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写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掌握了没有?在突破一篇课文的难点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吗?静下心来梳理我的课堂,希望学生的思维在我的引导下能活跃起来,学生能通过我的教,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燕子》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本学期对阅读教学课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时刻关注学情,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掌握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