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体验GO

七夕|乞巧节|探店|悉尼|仓库手作店:Koskela

2018-08-14  本文已影响6人  7e9c42fd0545

引言:七夕,又名乞巧节,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 面塑 、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智巧”即心灵手巧。而手巧就体现在对手工艺活的掌握。如今绝大多数的年轻一辈,使用的都是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日常生活已经基本告别动手了。但世界上依然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手工作坊以及数量不少的DIY爱好者。相遇体验GO七夕特辑,带你领略一些全球特色的手作店,过一个特色的单身狗也能过的七夕(乞巧)节。

千禧年之前,当时任职于大企业的设计师罗素(Russel Koskela)辞去工作准备创业。他做了一趟欧洲旅行,罗素被欧洲重视历史与手工文化的传统所深深吸引。

出发之前并不清楚自己倒底要创什么业的罗素?只是追随着自己的内心,向着一个不知名的目标前行。

旅行过程中他遇见了莎夏(Sasha Titchkosky),莎夏和他一样都喜欢手工制作、充满文化特色的东西,俩人相遇、相识、相恋,边走、边玩、边讨论,七周的旅行结束后,罗素与莎夏已经确定了开店与人生的方向。

等到他们回到悉尼,新店的品牌定位、设计思路都已经初具雏形。他们决心填补澳洲家居设计中端品牌的市场空白,利用本土资源,结合澳洲特色,将新店打造成象征着舒适环保又富有澳洲风情的家居设计品牌。

2000年5月,他们在悉尼Surry Hills的一处挑高阁楼上,开设了他们的第一家实体店,这家店名取的是罗素的姓:Koskela。

Koskela在这里一开就是10年,2011年Koskela终于搬到了现址,位于Rosebery的一处大仓库。

跟随你的心

相信你的判断

用喜悦的态度工作着。

这是Koskela的座右铭,从实体店的入门就可以看见这个标语。

在过去的十六年中,Koskela并没有积极的扩店,反而是稳健的在罗素的领导下开发一些项目,把澳洲本土的工匠资源结合当代创新的设计,创造出属于澳大利亚本土色彩强烈的家居产品。

例如Yuta Badayala系列吊灯的这个项目,可以算是一款集中体现Koskela设计美学和品牌理念的产品。

“Yuta Badayala”名字源于澳洲Elcho Island的土著语言,意为“In Beautiful Light”。

这款吊灯完全取材于Elcho Island当地自然风干的灌木,由当地的原住民Yolngu的妇女用传统技艺手工编织而成,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与罗素合作的资深编织工匠Mavis Ganambarr说:〝Yolngu妇女使用纤维(如熊猫草和灌木丛)编织物品已经数百年了。在过去,我们用大自然的纤维做出仪式用的器物、携带东西用的袋子以及用来捕捉鱼兽虫鸟的网子。这些东西我们现在还在做。〞

“罗素与莎夏多次访问我们的Elcho岛,还记得第一次罗素希望我编织一款他所设计的灯罩时,我把他俩带进灌木丛,说:让我们去购物,他们说:商店在哪里?这让我们笑了,因为对我们来说,灌丛就是我们的艺术材料店,我们制作各种艺术品所需要的材料都能从灌木丛里找到,它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并且是免费的”。

“罗素采用我们的传统技术设计了一系列灯罩,我组织岛民妇女一起来编织,这不仅帮助了我们的生活,更保持我们的文化强大与持续性。现在他们家的孩子与我的孙子像一家人一样的相处。” Mavis Ganambarr说。

“Yuta Badayala 是我最想做的项目。”罗素说。

“这个灯罩是如此的特别,让我们与Yolngu文化以及Elcho Island上美妙的艺术编织者建立起关系。这是当地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充满了制造者的故事和笑声。”

这些简洁环保,风格独特的吊灯既能完美融入现代家居,又能帮助澳洲本地传统手工艺重获生机。

YutaBadayala 这个项目可说是Koskela品牌的核心价值。随着Koskela的推广,Yuṯa Baḏayala已在日本,澳大利亚Powerhouse博物馆、知名的画廊展出,并广泛在全球销售。

不只是Yuta Badayala 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陆续在Koskela许多系列的设计产品上都有类色的体现,这给Koskela产品烙下了深深的“Madein Australia”的风格烙印。

除了自有品牌外,Koskela更引进许多设计师与原住民工匠合作的品牌:如“潘帕(Pampa)”,在拉丁美洲用来描述开放平原,不间断地到地平线的土地。这是来自阿根廷与澳大利亚的俩位摄影师所创立的品牌,他们分享两个世界,两个愿景和两个文化。每年,他们探索一些阿根廷最偏远的土着社区,寻找使用传统材料,设计和技术手工编织的最好的地毯。

搬入了大仓库的Koskela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在这曾经是制作番茄罐头的工业厂房里,罗素保留了原有老厂房的沧桑与历史痕迹,宽大的厂房、高挑的天花板,让阳光充分的照射在所陈设的物品与艺术品上。架上除摆设罗素所主导的产品外,也陈设来自其他品牌和设计师的作品,比如Bonnie and Neil, Castle, Planet Luxe, Quiescence Candles,GregHatton, Loom Rugs等本土设计品牌的产品。

除此之外,Koskela还在这里开辟出展览空间,供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个空间结合了设计、展览、艺廊以及举办手作沙龙的活动空间。可提供不同风格的艺术家、设计师展示与销售他们的作品。

除此之外,Koskela与被评为澳洲年度最佳餐厅主厨的Michael McEnearney 合作,开设期间限定餐厅 Koskela Kitchen,提供美食与美好家居生活的体验。

每位走进 Koskela 这家店的客人都能感受到罗素与莎夏开店当年所追求一种属于澳洲美学的风格,如果觉得逛得不过瘾, 还可以入住Koskela 专属的家庭旅馆民宿:”Dickbusch”,这家距离悉尼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位于Patonga小镇的民宿,是罗素与莎夏一次旅行偶然发现的,罗素将这栋建造于1930年代,周围环境优美位于渔村的老房子,用Koskela的产品改造成为舒适宜人的小酒店。

Koskela之所以能成为澳大利亚最成功的本土品牌之一,不在于追求潮流或是标新立异的产品设计,Koskela 不仅定位成家居选物,而是贯彻创始人罗素当年的理念,将那些着重地域文化、本土精神、环保理念的设计创意、职人故事与工艺精神,集结成有影响力的生活品牌,并透过爱用这个品牌的消费者,连结起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文化,从而改善了那些被工业社会驱逐得无处容身的原住民生计。

在众多企业追求国际和现代化的今天,立足本土、发掘传统工艺的Koskela 品牌精神显得独特而可贵。

比起澳大利亚,中国所拥有的传统工艺以及原住民的文化内容更是博大精深,令人赞叹。34个省市自治区,有41636个乡镇,56个少数民族,不但有丰富的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丰沛的工艺与人群更是值得深度开发的资源,如过能将这些小而美的产业透过设计以及商业机制重新挖掘,将对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能够起到超过以往认知的积极作用。

转转会从2013年开始推动手作之美,一直以推动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为宗旨。新的一年,将更致力于结合国际设计与本土工艺资源,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生态、发展多样性的地区文化为主旨,推动创新更多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品牌,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一起参与。

文:转转会

图:Koskela 网站(http://www.koskela.com.au)、网络

转载 请注明出处

2008年成立的转转会是著名的收藏家组织,也是推动中国生活美学的第一品牌,以推动中国新民艺复兴、艺术进入生活,手作与日用之美为主要宗旨。

作者【杂货铺】原文链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转转会】,如需二次转载,请参照作者的版权声明。

相遇线下,相约体验,相遇体验GO,“我们”会在哪里相遇...全球探店荟萃,特色、有趣、潮流、精品…该有的都会有的。除此之外,还会讲述线下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爱恨情仇,让双方能够相互沟通、理解、共赢。

公众号【相遇体验GO】

我们只分享探店类和体验类的精品长文。欢迎符合主题的文章投稿。

如果我们的主题或文章符合你的口味,别忘了分享给你的小伙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