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佳文家哲思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2019-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Jooohnnny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一.道是什么?

记者:您好,李先生!非常荣幸可以见到您,首先我想请问“道”是什么呢?

老子:不好意思!我讲不出来,要是讲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记者:好吧。。那您曾说“道”是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的,那为什么给它起名叫做“道”呢?

老子:那是我随便给他起了个名字,不是他真正的名字!当然,你也可以叫他“噼里啪啦”。

记者:。。。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记者:那我们应该怎么感知您所说的“道”呢?

老子:感知?你是感知不到的,“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头。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记者:那您的意思是它并不存在吗?

老子:当然不是,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了,它存在万事万物之中,存在天地之间,它就存在你我身上。你可以在虚无的境界感受它的奥妙,也可以在事物的发展中理解它的规律。

记者:看来你所讲的“道”真的很难理解了!

老子:其实“道”是最简单的,你看那刚出生的婴儿,他们就可以懂得“道”,只不过大多数人知道的东西越多,离“道”就越远。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记者:那为什么知道的越多,就越理解不了“道”呢。

老子:那是他们的思想被世俗的标准禁锢住了,用你们的话说,是被洗了脑。从你出生到长大成人,人们会告诉你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有了这个标准,人人都会去争抢好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纷争,人就会变的奸诈。有了奸诈的人,就会有一群标榜自己是有“仁义”的人,他们整出一种道德标准,有的人遵守的好,有些人遵守的不好,但遵守不好的这些人又不能说自己没有“仁义”,便说自己有“礼”,就又形成另一套标准。这个“礼”可谓是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了,连这个“礼”都不讲了,就会大乱,所以周朝很重视礼仪,但如今礼崩乐坏,其根本是人失去了最原始的“道”!

记者:看来你是相信人性本善的,可以说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善人,只不过恶人多了,把那些善人凸现出来了,我可以这么理解吗?

老子:可以,当六亲不和时,孝慈就会被体现出来;国家昏乱到处是贪官污吏,忠臣才难得可贵。当一个国家没有所谓忠臣的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当人们不需要把仁义挂在嘴边的时候,才是真的仁义啊!

记者:看来你这么早就掌握了辩证的方法!我好像对“道”有一点认识了,但我还是觉得它离我们太远了,就算我们活的像婴儿一样,那又有什么用呢?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二.道有何用?

老子:道有何用就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记者:这。。。

老子:那我就多说一点吧!自然界的事物都遵循着一个规律,那个规律就是“反”。万事万物都有其对立一面,也因为它的对立面而显现,又朝着它对立一面发展。就像月圆之时,就会开始残缺,残缺到一定程度,又会圆起来;祸会转化为福,福也会转化为祸,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对立的事物都会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反”。

记者:道运动的规律是“反”,那“弱”是什么呢?

老子:人们常会因为取得一点成就而自满,有了一点功劳就自夸,自满自夸之后就会停止不前就会骄傲,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日中则昃。所以,最好的状态就是“弱”的这个状态,永远以虚怀若谷的心态来对待万事万物。往杯子里倒水,快满的时候不倒了,这不是“弱”,真正的“弱”是水继续往里倒,但杯子的容量一直再增加,所以水的容量比之杯子的容量就显得越来越“弱”了,但这杯水的容量和旁边那杯停止倒水的相比,便如同大海和池塘了!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记者:你这么说,我倒是也理解了你说的“曲则全,枉则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其实守弱就像《易•乾卦》的九三之爻,勤勤恳恳做事,谨言慎行,不要老想着往九五那里跑,飞龙在天。用九说的很明白,“群龙无首,吉”,这个“群”的意思是“卷”,龙蜷缩着,可以看一下甲骨文,是分不清哪是头哪是尾的,看起来很“弱”的样子,但确实最吉祥的时候。当直起来的时候,便是“亢龙有悔”了,不吉了……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记者:不好意思,李先生,好像跑题了!我们做的是《道德经》专题,不过看起来你对《易经》也很精通啊!

老子:略懂,哈哈!

记者:说了这么多,我对“道”的内涵和作用都有一些理解了,可我还是不知该如何体“道”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三.怎样体道

老子:这很简单,你会加减法吧!

记者:当然会。

老子:一般获得知识要用加法,一步步肯定;而体验或把握“道”则必须用减法,一步步否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不是让你忘记之前学到的知识,而是将这些知识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探求其内在真理。在面对新事物,减损外在之物的欲望和功名利禄的追逐,才能认识它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是藏在一层层偏见之后的,“损”了过后,就可体悟“道”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到最后,就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我不会特意去做某事,便可随心所欲了。

记者:你说的我好像学过,在我们课本里他叫做“否定之否定规律”。看来真理的说法倒是有很多。

老子:真正的真理就藏在这些说法背后。

记者:说起来,我又想起课本里学的“矛盾规律”,这跟你讲的“反”和“弱”也是一样啊。

老子专访|《道德经》的千古之谜

老子:名可名,非常名,我不知道你所说的什么规律,但“道”会在万事万物中体现。可能你们以后就不会用我起的这些个名字了,管它叫什么呢,不是说了吗,你还可以叫它“噼里啪啦”。

记者:哈哈,噼里啪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是“大道至简”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