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垂沙之役(前301-前300)
周纪0104

原文:
十四年(庚申、前301)
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
十五年(辛酉、前300)
秦泾阳君为质于齐。
秦华阳君伐楚,大破楚师,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取楚襄城。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
解读:
据《战国策•秦策四》记载,公元前302年,秦国夺取楚国的汉中后,双方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三十里)再次交战,楚军遭遇惨败。韩、魏两国趁机南下袭楚,直抵邓邑(今河南郾城东南)。楚怀王迫于后方的军事压力,只得退兵回撤。
次年(前301),孟尝君发动齐、韩、魏三国合纵攻楚。孟尝君十分担忧秦国会出兵救援楚国,有人向他献策说:“可以派遣使者告知楚国:‘如今三国军队即将撤离楚境,如果楚国能响应三国而合力攻秦,不仅夺取蓝田之地易如反掌,就连收复楚国旧时的失地也不在话下!’楚国本来就怀疑秦国未必愿意出兵援救自己,如今听说三国主动示好,必定积极回应,便与三国形成联合攻打秦国之势。一旦秦国察觉到这种情况,必定放弃救援楚国。此时,三国全力攻打楚国,楚国必然向秦国告急,而秦国更加不敢出兵。如此一来,我们先离间秦楚关系,再攻打楚国,必能大获全胜。”
孟尝君采纳了这项建议,立即派出重要使节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加入三国联盟合纵攻秦。楚怀王不疑有他,积极响应。于是齐、韩、魏联军全力进攻楚国。楚国果然向秦国告急求援,但秦国疑虑重重,始终按兵不动。三国联军抓住战机猛烈进攻,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又据《吕氏春秋•处方篇》记载,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分别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楚国命唐昧为将带兵迎战。两军对峙于泌水两岸,相持六个月而未正面交锋。
齐宣王心中焦急,派周最赴前线催促匡章尽快开战,措辞十分严厉。匡章回应周最说:“大王固然有权斩杀我,罢免我的职务,甚至惩处我的家族,但若在本不该交战时强制进攻,或在应该进攻时下令躲避,恕我无法从命。”仍与楚军隔泌水扎营对垒。
期间,匡章多次派人探查适合渡河的水浅之处,但楚军戒备森严,放箭拦截,齐国侦察兵始终无法靠近河边。
某日,一位在河岸割草的当地人向齐国侦察兵透露说:“河水的深浅其实很容易判断。楚军重兵布防之处,都是水浅可渡的地方;守备松懈之处,都是水深难行的区域。”侦察兵便将他带往大营,面见匡章。
匡章得到这个情报十分高兴,抓紧部署,派精兵在夜晚突袭楚军重兵防守的河段,结果在泌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国将领唐昧,宛、叶以北的土地也为韩、魏两国所取得。这次战役,史称“垂沙之战”。

至于此役的战场,历来众说纷纭:《史记•秦本纪》说在方城,《吕氏春秋•处方》说在泌水旁,《荀子•议兵》《战国策•楚策三》说在垂沙,《战国策•赵策四》说在陉山,《战国策•楚策二》《资治通鉴•周纪三》说在重丘。据学者考证,垂沙之战的战场较为广阔,上述史料虽然对地点的记述有所不同,但是方城、陉山、垂沙、重丘相距不远,都分布在方城旁的沘水边,垂沙在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重丘在今河南省泌阳县东北,故而可推测战役集中在方城、唐河、泌阳一带。
同年,秦国派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攻打襄城(也称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秦国又攻取韩国的穰(今河南邓县)。
次年(前300),秦国派华阳君再次伐楚,大获全胜,斩首三万,攻取襄城,杀楚将景缺。此时,楚国受到齐、秦两面进攻,再加上庄骄率众起事,一度攻到都城郢,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楚怀王恐惧不已,让昭应送太子横到齐国做人质,要求通过孟尝君居中协调与齐国议和。秦国为了争取齐国,也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
《淮南子•兵略训》评价这次战役说,楚国原本强盛,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几乎占有天下的一半,但楚怀王自从垂沙之战受到重挫,畏惧齐国孟尝君,背弃楚国社稷,屈身侍奉强秦,以致兵力被削弱,土地被侵占,最终困死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