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智能气功科学与养生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

心之用综述(6)

2020-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石竹

摘自《中华心学沿革简述》71页 庞鹤鸣著

3、动用

所谓动用,指心体之主宰作用之“原动”而言,此用与知用都属于不学而能的范畴。知用还有不虑而知的特点,此则具有能学(学者效也)之动用,此之动用包括:

(1)感应之动

《易·系辞》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寂然不动”指宁静之心体。“感而遂通”指感应之动,细分之,“感”是对境域之感知,是境映于内以成明觉之知的过程;“应”是对感的基础上的发用于外以成流行的过程。这是宇宙万物相互作用普遍规律在心体(精爽之气)层面的特殊表现,它是心体作用的最基本的内容。如果说动用以知用为前提,那么,感应之动则是后述之各项动用的基础。

(2)出令之动

这是心之主宰作用的出令过程,是主动而非受动的过程。动令之形成,由动机之始萌,可称“机肇”,此机即周敦颐所说的“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几也”,到动机完全呈现,可称作“机盛”。至此动之“机”已形成,可以转而为念动以行使“出令”之“职能”,亦可由动之“机”直显为“出令”内容。所出之令可以是统御、管辖外在事物之令;亦可以是主宰人自身生命活动之令,包括形之动、气之动、情之动……这些动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刘宗周说:“盈天地皆气也,其在人心,一气之流行”。此动用可提现于人体各种功能的实现。早在战国时期的《五行》(郭店出土文物)就有“耳目口鼻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诺,莫敢不诺;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这就是说,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心之动用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

禅宗对佛性(心性)表现于作用也有类似的论述:“在胎为神,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为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俱现遍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此中“俱现遍该法界”以后所说,可作一气流行解;“在胎为神”至“在足运奔”在一定意义上可作知觉之动解。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