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学科融合汇报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校进行的学生生涯学科融合的一些尝试及思考。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职业等多方面的指导,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实现生涯教育学科渗透,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学科、专业和职业的相互关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我校逐步加强了生涯教育的力度,在最初的讲座和个别辅导基础上,逐步扩展到系统生涯课程开发,积极参与了省、市各级部门的各项生涯教研实践活动,成为四所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生涯规划与升学择业指导》地方课程研发基地校之一。
生涯指导活动的开展
对高一年级开设了生涯发展课程。
开展了生涯测评,采用问卷包括霍兰德职业性向问卷、生涯发展任务问卷及生涯适应问卷等。
开展了父母生涯指导技能培训活动。
开展生涯融合实践探索,包括劳动及各类社会实践中融合生涯教育和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合生涯教育。
学校在进行生涯教育时,既要重视生涯主题课程,又要注重融合型生涯教育,两者形成合力,生涯教育才能变得有效。高中课程具有实现融合性生涯教育的独特价值,高中课程本身具有生涯发展特性,高中课程在服务学生现实学习生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方面承担着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责任,生涯教育是一个复杂且综合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需要课程教学、咨询辅导、实践活动、测评调查等多种路径综合影响,其中,课程具有主途径和主渠道的作用,必须将生涯课程融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建设生涯主题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建设生涯学科融合课程,即建立生涯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发挥生涯教育学科融合课程的独特价值,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引导学生从学科本身挖掘学习的动机,激活学习的效能感,探索学科与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关联性,挖掘学科中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价值。
生涯学科融合:
生涯学科融合是指教师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融合生涯教育理念及生涯指导。
学科渗透的方法包括两种:一是每个学科在新入学的第一节课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堂渗透,介绍与该学科有关的高校专业设置、就业前景、学科应用价值等;二是在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中遇到相关主题课时进行课堂渗透。
我校主要是采用第二种方式,在日常教学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
案例分享:以《人类遗传病》为例
首先,我们强调学科教学和生涯教育的紧密联系。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学科教学中,要求老师们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们强调学科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在教学中,老师们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学科背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促进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未来。
另外,学科教学还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选择做好准备。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些学科或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这些发现可以指导学生在高中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
总之,学科教学融合生涯教育需要教师将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选择提供指导。我相信,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未来会更加充满可能性和机遇。
当然在这一块的探索,我们也明显感受很多的困惑:
1、生涯学科融合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的学科教学知识,还要有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及生涯辅导的相关技能。(缺乏有效的提升方法)
2、目前,国内高中学校对于生涯教育方面的需求响应延续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路,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被使用比较多的理论和方法,大部分来自帕森斯的人职匹配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匹配理论和戴维斯的工作适应理论,生涯指导匹配论的核心做法是先澄清个人的特点(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等),再了解职业世界中岗位的特点以及对人的要求等信息、然后将人的特点和岗位的需求进行匹配。这种传统生涯指导的思路产生于大工业时代成年人求职以及企业招聘员工这样的需求中。而成年人的特点相对稳定,大工业时期工作岗位的特点也相对稳定,寻求人和环境的匹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提高职业满意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让匹配的过程精确,人们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评工具,来客观的看待人的特征,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今天这种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当下高中生涯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个原因是高中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还在快速成长和改变中。人们越来越难通过心理测验测量出的一个所谓“真我”。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还正处于职业探索期,他们正在逐渐形成自己在职业世界中的自我概念。所以在这个阶段,生涯教育重要的不是通过心理测验等工具帮助青少年发现一个既有的自我,而是帮助他们发展和接纳在工作世界中适当的自我形象,并帮助个体在现实中检验这个概念,把它转化为现实,满足自己,服务社会。
第二个原因是今天的职业世界正在快速变化,大量的传统职业在消失,也有很多新兴的职业岗位在涌现。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无边界生涯越来越常见,工作岗位变得没有固定的标准。全职雇佣也早已不是唯一的工作模式,短时派遣,兼职合作等形式越来越普遍。人们不再是在一个界定清楚的岗位和环境中工作,工作的需求也千变万化。因此,生涯发展的过程常常不再有稳定的结构和可预测的轨迹,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个体时常感到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所以我认为让每个孩子热爱生活是最好的生涯教育。(五育融合是最好的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54085/c2af6e026ab3960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