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探望朋友
大概一年前跟前单位同事吃饭,一共四人,我跟其中两位关系走的比较近,另一位在工作时就很少接触,这是第二次跟她吃饭,其他同事对她的评价是冷漠、爱美、孤傲。吃饭闲谈中她讲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十几岁时父母离婚,双方都组建了家庭,她随父亲一起生活,过着寄人篱下的 日子,随着小妹妹的到来,让她在这个家庭感受不到一丝丝的温暖、关怀和支持,好东西都是妹妹的,自己就像个外人多余的人,多年来不知哭过多少次,最痛苦最怕的就是回家。上天为什么对我不公,我做错了什么让我接受这样的惩罚,无人爱、无人疼,吃尽了白眼与指责,还好小妹妹对她还算可以。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很少过问她的生活,对母亲的感觉越来越淡。
转眼成年后工作、结婚,结婚当天收的彩礼被生母拿走了大半,来买好的衣服和还自己欠的债,原本想找个好人结婚逃离噩梦的家庭,迎接美好生活,却被当头一棒,这一棒打的太狠,让她痛不欲生,还好在慈善的婆婆和深爱她的老公劝解下释怀了,毕竟日子还得继续走下去。
几年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丈夫收入很好,感受到了迟来的幸福。哪想更大的噩梦降临到这个家庭,她被查出淋巴癌,放化疗多次后,恢复不久来参加这次聚会,在听到她讲述时我眼睛湿润了。是被像电视剧中看到的人生而伤感 不公 同情 悲愤而触动吗,这只是一部分,同时也是为自己从小的经历而伤感。朋友同事跟我喝酒时总能感觉到我有些怪异的地方,欲言又止,这是跟我的经历有关,小时候的事情大部分都不记得了包括一些基本常识,我选择了忘记,因为忘记是心理自我保护最简单的方式,在忘记的同时还不时的舔舐伤口,固步自封、得过且过,记得也就这几年开始叫哥这个称呼了。而我哥选择了逃离,从阴影中走了出来,用过去的经历鞭策自己支撑奋斗。这也就是我哥在事业上比我成功多得多的原因。平时跟父母沟通也比较少,心理有就是不想表达出来,可能这是80后的一个特点吧。相比之下,她巨大痛苦下还能乐观的面对,积极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真是汗颜。
席间我想让她应该有些信仰,通过信仰来支撑她前行,正确的看待苦难,点亮除了丈夫孩子之外的另一盏明灯,指引以后的生活。但我没能说出来。
前几天听同事说她病危,我们相约一起去看望她。她气色不是很好,身上有碗大的伤口,坐在轮椅上会舒服些,不能行走,久坐让双腿浮肿几乎失去了知觉。一天需要打34针吗啡来缓解疼痛,疼痛来时汗毛孔都极度的疼痛,一丝丝的空气流动都会让她痛不欲生。而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有劝解、开释为了孩子也要坚强等等,显得很苍白无力。这次我提出了你应该有所信仰,我们不是常听到信仰带来的释怀与快乐可以忽视病痛而自愈,不知是真是假都要一试。
这次她出院住在生母家,从面相看她生母是个很强势的人,在跟我们谈论病情时眼含泪水,是心疼也是悔恨,在救赎自己的同时也让同事增多了生存的希望,愿你一生平安,战胜病魔,享受自己应得的幸福。
同事的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有话一定要说,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等看法与思考也要说传播出去,“哪怕一文不值,也有落脚的地方”。在不能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下,要让孩子思想与精神饱满,来应对多变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茁壮成长,快乐一生。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开了公众微信号,来传播表达自己对生活、工作、社会、事物的看法,让有需求的人能从中体会一点点有用的价值。
有些人是在物质极度富足的保障下,才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富足,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有些人是在无法得到物质生活极大满足下而寻求精神上的追求来填补这一缺失,达到平衡。有些人在取得物质满足时,享受生理、安全、情感、尊重来保障物质生活,对精神追求嗤之以鼻,虽然这样但他却不许孩子这样。以上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现实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