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闲文!傅申1980。

《论语•学而篇》|| 孝义

2022-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唐古拉的呼唤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意:
孔子说;“当他父亲还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以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能长久的坚持父亲生前正确的原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小出生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成长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的。那么,做子女的,要以父辈为尊,多向父辈学习,了解家庭的传统与美德,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尽心去赡养,在他们去世后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竞事业。

此三句,是对慎终追远的另一种具体行为的解说。

“父在,观其志”,父亲在的时候,不需要自己去当家作主,那么就观察他的志向,看他从父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了什么,好的品德有没有发扬光大,不好的行为有没有提出纠错,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并与父辈的传承相结合,如此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父没,观其行”,父亲不在了,观察他的行为。主要是父辈在与不在境况下,言行是否合一,能否将父辈的未竞事业继承,完成其遗愿遗志。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在自己不如父辈时能否承继应尽的责任,对父辈好的方面能否一直延续下去。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古时有守孝的说法,官员遇父辈亡故要丁忧三年,以彰显孝道。而子承父业时,好的方面要一力承继下去,不好的应谨慎考虑,慢慢纠错。并不是说就要全面的接收,只要对父母的意志有足够的敬重与缅怀,也不能说是不孝。

这一句颇受后世非议,鲁迅就抨击过这种说法,“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我想一个有着独立意识有着独立价格的人,是不会陷入这种文字的误区的。孔子在站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的情境中而言,而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认识也自然不会统一。知识的传承与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需要与当世的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的,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这里我所理解的就是对父辈的一种情感的延续一种良好家风的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孝义所在,而不必纠结于父辈行为的对错与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