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三字经》中国传统文化国学

详解《三字经》二十四——论语

2017-11-20  本文已影响65人  山水国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读书的话,文字关过了之后,《三字经》告诉了我们一个学习的顺序,为了减少以后的麻烦,这里把这个顺序统一说一下,后面的文章尽量就不涉及了。《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尚书》、《周礼》、《礼记》、《诗经》、《春秋》三传、诸子百家、历史、传记。说明一点的是,《孝经》的位置我没有摆错,这一点说到那句的时候咱们再说。

现在来看《论语》。这本书呀,说起来好麻烦,因为从古至今,说的人太多了。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本所有人都既熟悉又陌生的书。说它熟悉是因为几乎就没有不知道有这么本书的人。说它陌生呢?大家其实都是在各说各话,所见、所讲的都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论语》,所以说,你的那本《论语》我未必见过。

这里,笔者也凑凑热闹,围绕两个问题,简单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论语》。第一,这本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录语后形成的语录;第二,通过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说说《论语》这本书的价值。

先说说“语录化”这个事。首先明确一下,对任何思想的语录化,其结果都是灾难性的。而导致语录化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自己在学习时产生了摘抄,结果所谓名人、大学者的摘抄多被人引用,而引用的人却不去回归经典,导致丢掉了那种系统的思想。比如说后世对待朱熹的学问,朱子解的《论语》呀,跟孔子门徒编纂的《论语》那就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书,恰巧用了同一个名字而已。大家可以把他理解成双胞胎,样貌再怎么接近,那也是两个人。二是有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刻意的去断章取义,这种呀,后世给了他一个专门的称谓——“文贼”。其实就算是不刻意的去断章取义的话,原著的意思也一定是不断被歪曲的,通俗一点说叫做“说着无心,听者有意”,文雅一点说叫做“文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就导致了对同一本书、同一段话的理解千奇百怪。加之我们的古代汉语又是非常精炼的一种文字系统,同样一句话,乃至同样一个字,解读出三个五个的意思那都很平常。因为一个字,本身就有很多意思,你怎么解释都解释的通呀。所以说,学习这件事是真难,想要写点东西传播自己真正的思想就更难了。关于这个事,我得出的结论是——去发现自己的感悟,能自圆其说就好。

再说说《论语》的价值。“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大家都太熟悉了,但是关于这个故事的版本至少也有两个,而且基本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一个版本是在贬低赵普——一个私塾先生出身的人,没什么学问,就拿那么半本书糊弄人。这是当时同朝为官的那些,自以为饱读诗书之士对当朝宰相的一种嘲讽。另一个版本说的是赵普爱学习,而且能活学活用。所以《三字经》在最后的部分才有“赵中令,读鲁论。彼即仕,学且勤。”的那个内容。

对于“治天下”这个事吧,愚以为,这是中华民族文人学士的一贯追求,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做到五千年一脉相承的一个基础。落实到《论语》这部书的学问上,笔者可能更极端一点,因为——天下之治何须半部《论语》,用其四章足矣。即“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四章——我们的古代经典,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实这个还是按照门户来分的,他是跟随着传统社会所谓的正统思想来的。还是这些名称,如果笔者来分,“四书”中《孟子》应归为子部,《道德经》应归为经部。这个问题只在这里简单一说,有机缘另撰文叙述。这个分类,除了文化大系统适用之外,其实每一本书也分得出“经”和“传”两个部分。所谓“经”就是人家的核心思想,“传”是人家自己对自己思想的阐释说明。具体到《论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四章“学而”、“为政”、“八佾”、“里仁”为“经”,是系统的在阐述孔门的治国思想;第十篇“乡党”,相当于作者简介,也是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助于后人去加深理解;其余的十五章是“传”,是人家自己对这套治世思想的解释和说明,作用就是怕后人的智慧不够,把这套学问理解歪了,用错了。这里提一个想法,学习东西,尤其是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其实都是摘抄式的学习,已经没有系统可言了。这一点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是这样了,大家看看《群书治要》就会有所了解。但是摘抄呀,最好是整篇整篇的节选,而不要隔断文章,去进行跳跃式的摘录,要能把人家的“经”摘出来,具体到《论语》,就是要把前四章这个“经”摘出来。

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包括“四书”在内的诸子百家的这些东西,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学问,真正的学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诸子”的文章其实是各自学习这“六经”之后的学习心得。是在学经之后,提出的能够平定那个乱世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持经达变”。结果呢,我们后世这些人,一个是出于对自己老师的敬重,各自捧着自己那点东西不撒手,越学越窄;另外也是因为智慧不够,学诸子这点东西都学不明白,于“六经”的深意就更无法体会了。

这个话题,反正《三字经》后面还要继续涉及到“四书”、“六经”和“诸子”,所以咱们慢慢说。

先就此打住。

 


详解《三字经》目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