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集
草 堂 集
(節錄自濼陽消夏錄)
夙冤,世無不可解之冤。
真孝婦,鬼神見之猶斂避。
陰律——不孝罪至重。
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武候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此圣賢立命之學。
聲色之娛,電光石火,皆幻化也。懸崖撒手,轉瞬成空。朱顏不駐,白發已侵。
圣人之心,與天地通;諸大儒闡發圣人之理,其精奥亦與天地通,故相感也。
古詩云:水性自云靜,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事皆前定,豈不信然?
心存誠敬,但知國計民生,不知禍福毀譽耶。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圣人之立教,欲人為善而已。其不能為者,則誘掖以成之;不肯為者,則驅策以迫之,於是乎刑賞生焉。能因慕賞而為善,圣人但與其善,必不責其為求賞而然也。能因畏刑而為善,圣人亦與其善,必不責其為避刑而然也。
形不自變,隨心而變。讀圣賢之書,明三綱五常之理,心化則形亦化矣。
讀書,但求明理。圣賢言語,本不艱深,口相授受,即可知其義旨。
人生以孝悌為本,二者有漸,則不可以為人。
非禮之祀,鬼神且不受,況非義之祀乎?
人秉陽氣以生,睡則神聚於心,靈光與陽氣相映,如鏡取影,夢生於心,其影皆現於陽氣中,鬼神皆得而見之。
心之善惡,亦現於陽氣中。生一善念,則氣中一線如烈焰;生一惡心,則氣中一線如濃煙。
大凡風流佳話,多是地獄根苗。孽海洪波,回頭是岸。
君子義不負人,不以生死有異也;小人無往不負人,亦不以生死有異也。常人之情,則人在而情在,人亡而情亡耳。
方外人,如於世有所聞見,於心必有所是非;有所是非,必有所愛憎,則喜怒哀樂之情,必迭起循生。
大學扼要,在誠意;誠意扼要,在慎獨。
修己明道,天理也。近名好勝,則人欲之私也。
害人之衛,適以自害。智者慎勿造因。
君子之於世也,可隨俗者隨,不必茍異;不可隨俗者不隨,亦不必茍同也。
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幽明之理,莫得而窮。不必曲為之詞,亦不必力攻其說。
業鏡照?小人,心鏡照偽君子。圓光對照,靈府洞然。大抵名愈高,則責愈嚴。衛愈巧,則罰愈重。
天下未有所成,先自炫耀。甫有所得,不自韜晦者,自取其敗耶。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
悖理聚財,非不驟富,斷無久享之理。
所作所受,如影隨形。
人之受享,只有此數,此嬴彼縮,理之自然。既於家庭之內強有所增,至於仕宦之途,陰有所滅。世情萬變,治家者平心處之可矣。
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
好色者必病,嗜博者必敗,劫財者必誅,殺人者必抵,此中之消息微矣。其間功過互償,或以無報為報,罪福未盡;或有報而不即報,毫厘比較,益微乎微矣。
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有收目前之效,而貽日後之懮者。
取非所有者,終不能有,且適以自戕也。
成毀各有定數。
虎不食人,惟食禽獸。其食人者,人而禽獸者耳。大抵人天良未泯者,其頂上必有靈光,虎見之即避。其天良澌滅者,靈光全息,與禽獸無異,虎乃得而食之。勉修善業,當有後福。
天下之痛苦,無過於臠割者。天下之恐怖,亦無過於束縛以待臠割者,每見屠宰,思彼眾生,其痛苦恐怖,不能下咽耳。
蓋無心一語,黃壤已聞。然則有意造言者,冥冥之中,寧免握拳嚙齒耶。
天道凡事忌太甚。過奢過儉,皆足致不祥。時時深念,知益己者必損人。凡事留其有余,則召福之道也。
得意時勿太快意,失意時勿太快口,則永保終吉。得意時勿太快意,則知利害者能之;失意時勿太快口,則賢者或未能知。快口豈特怨尤哉,夷然不屑。故作曠達之語,其招禍甚於怨尤也。
遇意外之橫逆,平心靜氣,或有解時。
五倫之中,惟朋友以義合。不計較報施,厚道也。即計較報施,猶直道也。兄弟天屬,已不可言報施,況君臣父子夫婦,義屬三綱哉。
忠孝節義,感天地、動鬼神。
人世所為,鬼神無不知也。常人膠膠擾擾,何念不生?但有所畏而不敢為,抑亦賢矣。
事大便宜,必有不便宜者在。魚吞鉤,貪餌故也。
以勢交者,勢散則離。以財交者,財盡則散。
一時爵祿,所得幾何?孽海茫茫,杳無崖岸。
問心無愧,即陰律所謂善。問心有愧,即陰律所謂惡。公是公非,幽明一理。
欲心所感,淫鬼應之;殺心所感,厲鬼應之;憤心所感,怨鬼應之。則皆由其人之自召。
好勝者必自及,不仁者亦必自及。東野稷以善御馬,名一國,而極馬之力,終以敗駕。自隕其生,非不幸也。
以理斷天下事,不盡其變。即以情斷天下事,亦不盡其變也。
瑞不必為祥,妖不必為災,各視乎其人。
傅有之,天道遠,人事邇。六經所論皆人事,即易闡陰陽,亦以天道明人事也。
至誠則金石為開,篤信之則誠,誠則必驗。姑試之則不誠,不誠則不驗。凡持煉之衛,莫不如是。
心定則氣聚而形固,心搖則氣渙而形萎。
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詣極者;亦未有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詣極者。
應酬之禮不可作廢。
是非之公,人心具在。人即可誑,自問已慚。況公論俱存,誑亦何益?榮親當在顯揚,何必以虛詞招謗乎?
夫因緣,無無故而合者也。大抵以恩合者必相歡,以怨結者必相忤。又有非恩非怨,亦恩亦怨者,必負欠使相取相償也,如是而已。雖然,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故釋迦立法,許人懺悔。逆來順受,盡其在我,而不問其在人。庶幾可以挽回乎?信心行持,無不有驗。
夫人之為人,以有人心也。此輩機械萬端,寒暖百變,所謂人面獸心者也。既已獸心,即以獸論。以獸殺獸,事理之常。
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
福以德基。非可祈也。禍以惡積,非可禳也。茍能為善,雖不祭,神亦助之。敗理亂常,而瀆祀以冀神佑,神其受享乎?
外患突來,必有內間。
人生苦樂,皆無盡境;人心懮喜,亦無定程。曾經極樂之境,稍不適則覺苦。曾經極苦之境,稍得寬則覺樂矣。
有力者不盡其力,乃可以養其威。屈人者使人易從,乃可以就服。
茍道德無愧於圣賢,雖王候擁篲不能榮,雖胥靡版筑不能辱。陳白崖曰:「事能知足心多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夫操管運思,臨秤布子。雖當局之人,有不能預自主持者,而卜者乃能先知之,是任我自為之事,尚莫逃定數,巧取強求,營營然日以心斗者,是亦不可以已乎。
舞衫歌扇,儀態萬方。彈指繁華,總隨逝水。茫茫回首,舊事皆空。豈但海市蜃樓,為頃刻幻景哉?
立心端正,雖冤鬼亦無如何。
無故而致非常之福,貪冒者所喜,明哲者所懼也;無故而作非分之想,僥幸者其偶,顛越者其常也。
圣賢依乎中庸,以實心勵實行,以實學求實用。圣賢之於人,有是非心,無彼我心,有誘導心,無苛刻心。
聲色貨利,嗜欲牽纏,非道力堅定,多不敢輕涉世緣,恐浸淫而不自覺也。
人鏡照形,神鏡照心。人作一事,心皆自知,既已自知,即心有此事。心有此事,即心有此事之象,故一照而畢現也。若無心作過,本不自知,則照亦不見,心無是事,即無是象耳。
一村叟,淳淳悶悶,無計較心;悠悠忽忽,無得失心;落落寞寞,無愛憎心;坦坦平平,無偏私心;人或凌侮,無爭競心;人或欺紿,無機械心;人或謗詈,無瞋怒心;人或構害,無報復心。故雖死牖下,無大功德,而獨以是心,為神所福,使之食報於今生。其蠢無知識,正其身異性存,未昧前世善根也。
無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覺氣如霜。
人情百態,事變萬端,矯枉過甚,顧此失彼。本造福而反造孽,本弭事而反釀事,亦往往有之。
凡遇毒物,無殺害心,則終不遭螫。或見即殺害,必有一日受其毒,驗之頗信。
(節錄濼陽續錄)
君子與人為善,固應不沒其寸長;講學家持論務嚴,遂使一時失足者無路自贖,反甘心於自棄,非教人補過之道也。
子弟當先使知禮。
歐陽公曰:禍患常生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
勝負之念不可太盛,恩怨之見不可太明。
道力深者,以定靜祛魔。
小人之謀,無往不福君子也。
利令智昏:昔夫差貪句踐之服事,卒敗於越。楚懷貪商於之六百,卒敗於秦。北宋貪滅遼之割地,卒敗於金。南宋貪伐金之助兵,卒敗於元。
太聰明,往往以氣凌物,非養德之道,亦非全身之道也。惟學問變化氣質。
古人祠宇,俎豆一方,使後人挹想風規,生其傚法,是即維風勵俗之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