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kotlinKotlin学习

Kotlin学习 3 -- 延迟初始化和密封类

2020-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开心wonderful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以下几个知识点:

SUMMER DAY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对变量延迟初始化:关键字 lateinit

Kotlin 语言的许多特性,如变量不可变,变量不可为空等都是为了尽可能保证程序安全而设定的,但有些时候这些特性在编码时却会带来不少麻烦。

当你的类中存在很多全局变量实例,为了满足空指针检查语法标准,不得不做很多的非空判断,即使确定它们不会为空。

以项目中常见的 adapter 为例,在 activity 中的伪代码如下: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View.OnClickListener {
    private var adapter: MyAdapter? = null // 把 adapter 设为全局变量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adapter = MyAdapter(mList) // 初始化 adapter
    }

    override fun onClick(v: View?) {
        adapter?.notifyItemInserted(mList.size - 1) // 点击调用 adapter 的方法
    }
}

上述代码中,把 adapter 设置为全局变量,在 onCreate() 中初始化,从而不得不先将 adapter 赋值为 null, 并把它类型声明为 MyAdapter?,当调用 adapter 方法时还需进行判空处理(即使已经初始化过了)。

代码中有大量的全局变量时,就得编写大量额外的判空处理,这时候就可以考虑对全局变量进行延迟初始化。

延迟初始化用的是 lateinit 关键字,它相当于告诉 Kotlin 编译器会在晚些时候对这个变量进行初始化,这样一开始就不用对它赋值 null 了。

lateinit,上述代码可改为: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View.OnClickListener {
    private lateinit var adapter: MyAdapter // 延迟初始化 adapter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adapter = MyAdapter(mList) // 初始化 adapter
    }

    override fun onClick(v: View?) {
        adapter.notifyItemInserted(mList.size - 1) // 点击调用 adapter 的方法,此时无需做判空处理
    }
}

当然,在用了 lateinit 关键字后,若变量还没初始化的情况下就使用它,则会抛出 UninitializedPropertyAccessException 异常。

另外,还可以通过 isInitialized 来判断一个全局变量是否已经完成了初始化,这样也能在某些时候避免重复对某个变量初始化操作: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View.OnClickListener {
    private lateinit var adapter: MyAdapter // 延迟初始化 adapter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 ::adapter.isInitialized 判断 adapter 变量是否已经初始化
        if(!::adapter.isInitialized){
           adapter = MyAdapter(mList) // 没有初始化则初始化 adapter
        }
    }
}

2. 使用密封类优化代码:关键字 sealed class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这里定义一个 Result 接口,再分别定义成功类和失败类去实现这个接口:

interface Result
class Success(val msg: String) : Result
class Failure(val error: Exception) : Result

接下来在定义一个方法用于获取结果的信息:

fun getResultMsg(result: Result) = when (result) {
    is Success -> result.msg
    is Failure -> result.error.message
    else -> thro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上述代码存在的问题:

  1. 虽然只有两种情况,但还是不得不再编写个 else 条件来判断,否则编译不通过。

  2. 倘若新增了一个 Unknow 类并实现 Result 接口,但没在 getResultMsg() 方法中添加相应的条件判断,编译器不会提醒,而是会走 else 条件语句,从而抛出异常。

这时候就可以考虑用使用密封类优化代码。

密封类的关键字是 sealed class,当在 when 语句中传入一个密封类变量作为条件时,编译器会自动检查该密封类有哪些子类,并强制要求将每一个子类对应的条件全部处理

sealed class,上述代码可改为:

sealed class Result
class Success(val msg: String) : Result()
class Failure(val error: Exception) : Result()

此时,getResultMsg() 方法中就无需编写 else 条件了:

fun getResultMsg(result: Result) = when (result) {
    is Success -> result.msg
    is Failure -> result.error.message
}

注:密封类及其所有子类只能定义在同一个文件的顶层位置,不能嵌套在其他类中,这是被密封类底层的实现机制所限制的。

小结:密封类可以使代码更加严谨。

本篇文章就介绍到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