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漫谈
原创作者:歧木子
有些东西不是正确的,但却是阶段性的,它能够在某个阶段提供助力,最后到达正确。比如最近,我以前一直觉得不能靠片面之语拉黑一个人,只要有可取之处便听,可是呢,我见识多了之后,便就抛弃了曾经这个天真的认知。很无奈,从结果来看,跟一开始就从细节处拉黑的人殊途同归,而且还绕了远路。
事实一直是这样存在的,但区别在于,我有足够多的见识让我相信了。当然,我也是有深化一下理论,不武断。比如那些说得有道理但语气不善的人,他们要明确他们活在社会,他们讲的道理要让别人听,讲道理的目的是讨论,这种语气无法进行讨论。而且严格比较语气不善和平常心的讨论之间,也是会有负面差异的,当然,不只是不善的态度,一味只想着善而不注意内容也会有负面差异。因为平常心的态度人更可能维持理智,人注意力有限,精于内容这一点上才是有质量的讨论。
我绕了远路,但这绕远路却也是走捷径,他们走捷径得到了大概,看似就差几步就能把理论更深化,但他们就做不到。因为他们没想我一样去试错过,本着反驳的心,在一次次反驳中得到真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要是真的,总会能明了。
我不反对较真,抬杠跟较真的行为是一致的,但目的不一致,人文领域间难有定数的东西,你给一个稳妥答案,但抬杠者用敏感领域比如政治跟你较真,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磨练语言准确思维清晰的较真,但地点错了,而且目的不纯,目的不纯那我把这个抬杠当较真来说,对方也只注意抓对他有利的地方来驳斥我。对方的目的只是来泄火,你跟他能好好讨论?而且举例子可以举极端,但一般都要清晰易懂能沟通,沟通是建立在双方有一定共有知识上的情况下进行的。不过共识差距太大,也很难解释,不是因为傲慢,而是能力有限,临时科普也终归是二手缓存,跟自己学的还是有差异,最后万一又说什么定义错误,那原先的问题就废了,又先要从头教起。但是专业术语我觉得还是尽量要少,术语多了你自己都容易理解有误,当然网络上我们很难知道对方水平是否将这些术语吃透,不过大多数都像是小孩拿着不符合自己手掌尺寸的玩具,看得人是惊心动魄,抛着玩的时候总觉得别扭,这多一角,那少一块,还特别害怕摔掉了。网络打破壁垒,但开始时竖起壁垒就是因为认知啊信息浓度啊与常人不符,且在常人眼里为异类或者被负面评价(比如装腔)。
那么辨别走了弯路和没走弯路的人呢?人们只是都在靠画上的残篇识人。网络上人能完整地了解另一个人?现实都难。所以我们一半借用相信的力量,一半借用尽可能多的事实来拼凑出一副残篇,然后其上的纹路补完。就像恐龙化石,你说恐龙真长那样?那软组织呢?我们不能确定有,也不能确定没有。我看这残篇格局宏大,所以也就愿意相信剩下的也是这个格局水平,可不协调的存在却也不是不合逻辑,一个大房子,用一个小屋顶,你可以说它丑,但你不可能说这不科学。
这一大段文字看似不相干,但我的思路是遵循着我的疑惑进行解答的,在我打字时脑子就会自主挑我认为容易混淆的点,或者我自己也不太清楚的东西,当时终归只是个草图,写下来时才发现一堆疑惑点,在解答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疑惑点,要是一直想下去思路就逐渐偏了,话说也没有偏不偏之说,只是原来的想表达的东西换成了新的。由此可见,我的思考没有目的性。这段我一开始只是想再现我大脑运行的思维,但最后得出了我的思考没有目的性。很多东西我都是打字时突然就想到了。所以说,就形成了一篇文章。脑子里还有一大堆想法,但再写下去就没完了,漫谈结束。
(有备无患的声明:禁止转载,禁止抄袭,违法必究。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